畜牧家禽網 來源:《海洋與漁業》 閱讀數:
2012年,我國羅非魚產量155.27萬噸,2013年達到160多萬噸,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加工出口,中國羅非魚羅非魚片、深加工產品貿易,基本覆蓋了五大洲許多國家。
國家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弘研究員說,羅非魚產業的發展有今天的成績,一方面是良種選育比較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良種推廣體系建立,從農業部遺傳育種中心到*良種場再到一些省市級的良種場,包括一些龍頭企業等,均建立了良種規模化保種、提純復壯、擴繁、苗種生產的完整技術體系,有利于整個體系的發展。
根據調研發現,廣東省羅非魚養殖在我國排第一位,規模化羅非魚良種場20多家,年產苗50多億尾,居全國首位。海南排第二位,它的特色在于加工比例非常高,年產苗約30億尾。廣西排第三位,主要分布于南寧、北海、玉林、梧州、柳州等地,主要問題在于具有規模的良(苗)種場較少,年育苗種約7億尾。第四位是福建,起步較早,過去是苗種生產重要省份,近年由于技術、苗種的限制,發展緩慢,以分散經營的個體苗種場居多,有規模的苗種企業少。
相對來說,羅非魚的育種研發在淡水魚里面還是比較不錯的,如果一個品種的魚要想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最主要的還是要有優良的品種,像分子標記分析、數量遺傳統計、個體物理標識等技術的羅非魚育種平臺分子育種,最終目的都是為產生優良品種。目前羅非魚育種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羅非魚種業基礎研究薄弱,國家支持力度還不是很夠、科研投入范圍相對較小;二是育種理論與技術研究不夠深入;三是育種研發能力不強;四是種業的商業化程度有待提高,羅非魚乃至整個水產種業的發展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走商業化的道路。
楊弘認為,未來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保持傳統的選擇育種和雜交育種方法上,加入新技術的應用,例如遺傳連鎖圖譜、多倍體誘導、雌核發育、分子標記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二是多性狀復合育種,目前羅非魚選育主要關注生長性狀,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對養殖品種其它性狀的要求越來越高,抗病、抗寒、耐運輸、易起捕、出肉率高等新品種的培育勢在必行;三是個種業公司快速發展將是一種趨勢;四是網絡大數據時代對其發展的影響等。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