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閱讀數:
鄧啟云,1962年3月生,湖南省瀏陽市人,著名水稻育種專家,Y兩優系列廣適性超級雜交稻發明人,農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科出站博士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南大學和湖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Principle Investigator)。
兩根巨大的稻穗,橫放在汽車駕駛臺上。顆粒飽滿,有青有黃,看起來非常漂亮。
車里的稻香提醒記者,這是種子專家的車。它的主人就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他剛剛從實驗田歸來。
握住記者的手時,他的眼睛笑成了彎月,非常單純。初次見面,實在看不出這就是選育超級稻種子的首席科學家。
優秀班主任
52歲的鄧啟云出生在湖南的花炮之鄉——瀏陽。
長大后,他就讀于鄉上的中學:蕉溪中學。上世紀80年代前,這所中學只出過兩個大學生,一次是在1978年,一次是在1979年。1979年是鄧啟云,而且上了本科線。作為農村娃,他對當老師很著迷,決定填報師范學院。然而,教導主任與班主任都下了死命令,要他報湖南農學院。就這樣,他在湖南農學院農學專業念完了本科。
然而,命運還是讓他圓了教師夢。1983年,鄧啟云被分配到安江農校教書。去安江之前,農學院彭教授告訴他,安江農校有個袁隆平很了不起,你去了要好好跟他學。
安江農校是個比較偏僻的地方,但來到了雜交水稻發源地和在袁隆平身邊工作,并且是當教師,倒讓他興奮起來了。鄧啟云覺得自己天生就是一個當老師的料,說起那些日子,他滔滔不絕,甚至記得很多學生的名字,以及教學的細節。
對于20多歲的鄧啟云來說,當老師的日子很愉快,可寒暑假里回家,需要翻越雪峰山,還是不太方便。1988年,他下定決心離開。
涉足雜交稻
鄧啟云聯系了一個單位——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他沒想到,袁隆平聽說他想調過來,立馬派人調了他的檔案,鄧啟云當時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調過去了。頭兩年,袁隆平讓他做雜交水稻栽培生理研究。
1989年,兩系雜交水稻稻種出了個大事。那一年7月下旬到8月初,出現了盛夏異常低溫。制種過程中,作為母本的稻株雄蕊必須不育,才能接受父本的花粉雜交制種。過去認為兩系法中的光敏不育系都在長日照情況下不育。但異常的低溫導致兩系不育系都出現了可育而自花授粉的現象,制種失敗。損失*的是廣西,廣西有20萬畝的兩系雜交水稻都出了問題。雜交水稻出現了很大的低潮,很多官員出來講話,兩系是不行的。
袁隆平也在冷靜分析,尋找方案。這天,開年終總結會。袁隆平在講臺上說:“光溫敏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是‘863’計劃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找一個專人來研究這個問題,找誰呢,我看鄧啟云就行。”就這樣,鄧啟云開始直接在袁隆平的指導下搞雜交水稻種子研究。袁隆平把全國不育系的材料全部找來給他研究,他從中發現了一些規律。1991年,袁隆平發表重要論文《選育水稻光、溫敏不育系的技術策略》,其中的部分研究數據就是由鄧啟云提供的。袁隆平分析,所有的光敏不育系,都有溫敏性,只有選育低起點溫度的光溫敏不育系才有實用價值。這個文章,奠定了兩系不育系的方向。
1992年和1994年,鄧啟云連續發了幾篇光溫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1996年,他首次提出光溫敏不育系的安全起點(臨界)溫度是23.5度,發表在湖南農業大學學報上。這一安全起點被權威部門認可和采納。
師從袁隆平
隨著研究的深入,鄧啟云發現自己理論水平不行。1997年,他考上了袁隆平的博士研究生,袁隆平直接指導。七月,袁隆平布置課題,他很關注與康奈爾大學合作研究的馬來西亞高產基因,一個可以增產17%,一個18%,就讓鄧啟云做這個研究,把這個基因通過雜交引到雜交水稻上來。但10月份,袁隆平在南京參觀兩個高產兩系雜交稻品種,突然來了靈感,他改變思路,讓鄧啟云做超級稻理想株型研究。鄧啟云本來想做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課題,為此還堅持了幾次自己的意見,但后來他還是聽從了老師的建議,做理想株型方面的研究。”
在當年年底,袁隆平提出超級稻育種的新理論,寫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影響深遠。他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通過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來選育超級稻。鄧啟云對袁隆平的遠見卓識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一頭栽進袁隆平給的課題,做超級稻理想株型形態學規律研究發現里邊有很多奧妙和潛力。
至今,鄧啟云還是感到非常慶幸,因為那個時候袁老師當時堅持了意見。“如果我去做分子育種了,Y兩優肯定就出不來了,他的堅持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
找到“夢中情人”
2001年3月中旬,已經博士畢業的鄧啟云在海南三亞的一塊試驗田轉悠時,看到一株不育株突然眼睛亮了。
“就像你的夢中情人,突然出現在眼前”,他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
他趕緊將這株水稻移栽出來,精心培育并命名為Y58S。鄧啟云用這個不育系配組選育出Y兩優1號,9月底,袁隆平親自跑到鄧啟云的試驗田測產,比當時超級稻“兩優培九”增產了18.8%。
2007年,鄧啟云選育成Y兩優2號。抽穗灌漿后,鄧啟云請袁隆平到現場去看,袁隆平看了非常高興:“你這個2號比1號高個檔次啊!”
2009年5月9日,袁隆平專門為這個Y兩優2號召開了全國示范會議,在全國布置了十個點,來試驗這個品種產量和適應性。2011年,Y兩優2號在湖南隆回超級稻攻關田突破百畝平均畝產900公斤,一下就在全世界出名了。
Y兩優2號出來后,鄧啟云沒有停止探索,他覺得Y58S還有很大的潛力。2010年,深圳創世紀種業公司在海南搞雜交,請鄧啟云去指導。他看了之后,覺得這個公司的很多材料有用,其中有一個秈粳交后代材料感覺很不錯,但這個公司當時不知道怎么搞,鄧啟云建議用他的Y58S配組試試。次年,他讓這個公司布置了一些示范田。2012年,湖北隨州示范田經當地農業局測產,20畝平均畝產達1048公斤!這個品種就是現在的“Y兩優900”。
今年10月10日,袁隆平將Y兩優900選作攻關畝產1000公斤的稻種,并在溆浦紅星村成功攻關。
對話鄧啟云:“超級稻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實質貢獻”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很多國內外媒體都稱鄧啟云為科學家(scientist),但他堅決不認可這個的稱謂。他認為,他只是科學工作者。因為中文里的科學家,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稱謂,只有像袁隆平這樣創立了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的“scientist”才稱得上中國的科學家。“你也可以稱我為育種專家。專家各行各業都有,修車的有專家,擦皮鞋的也有專家,我在育種方面做了二十幾年,也算是業務嫻熟,稱專家還是可以的。”他笑著說道。
鄧啟云說話很快,健談。從專業知識、社會現象到政治話題,他都有自己的見解。有時談起興致,手舞足蹈,發出哈哈的笑聲,率真得像學生。就連他的秘書,也說他很單純,不懂得那些復雜的人情世故。
記者:作為畝產1000公斤攻關的指導專家,您認為突破1000公斤究竟有什么意義?
鄧啟云:我認為有三方面的意義:首先,實現畝產1000公斤是一個重大突破,標志著育種水平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其次,超高產攻關不僅僅是育種一方面,還需要栽培技術配套、農民技術培訓,所以攻關示范片有很好的示范效應。1000公斤攻關取得成功后,就有一整套的栽培經驗會總結出來,這對全國農業新技術推廣的指導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再者,1000公斤品種出來后全國大面積種植,肯定對水稻大面積產量提高會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實質貢獻。袁隆平認為,超級稻推廣到農民田里,稍微給一點技術指導完全可以收獲800公斤,如果是熟練農民自己種植,也可以收獲700公斤。這都遠高于現在460公斤左右平均產量。
記者:你曾經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技術顧問,我想問問你覺得糧食危機仍然存在嗎?
鄧啟云:糧食危機供給和需求,如果不采取措施,肯定是有問題的,比如種植面積減少,氣候惡化。但科學是不斷進步的,技術可以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從1996年開始超級稻攻關以來,過去農民平均畝產三四百公斤,現在的水稻平均畝產460公斤左右,第四期攻關后,可以提高到700公斤,你可以想見提高有多大。
解決糧食危機,一個是靠科技進步,第二靠政策引導,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這兩個弄得好,我是完全不擔心的。袁隆平的這個超級稻攻關試驗,對全球糧食安全產生了巨大意義。從全球的角度考慮,能種糧食的地方多的是,比如非洲,東南亞這些地方,現在產量都非常低。如果他們也像我們這樣種,那產量就大了,糧食危機根本不存在問題。
記者:我們看到,從1996年開始超級稻攻關以來,產量節節攀升,那么究竟有沒有一個終極產量?
鄧啟云:我原來覺得我們常規育種技術,搞到1200公斤不成問題。水稻通過葉片吸收太陽光能,在葉綠體里推動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葡萄糖,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再運輸到籽粒去儲存。我們收獲的是儲存物,所以*的問題是,怎么*化利用太陽光能。
有個日本學者測算過,水稻利用太陽光能*極限可達到5%,而現在估計不到2%。袁隆平說,我們把這個打對折,按2.5%計算,以長沙地區為例,折算成稻谷產量,是1500公斤。也就是說我們長沙一季稻畝產可以達到1500公斤。但科學技術潛力無限,或者還可以提高。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