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
查苗補缺
玉米出苗或移栽成活后,應立即進行查苗、補苗。玉米缺苗一般不提倡補種,缺苗3株(穴)以下,在缺苗處一側或兩側,留雙株即可。但若發現連續缺苗3株(穴)以上,應及時用預留苗補苗。補苗時一般采取帶土移栽的方法,在陰雨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后及時澆水,縮短緩苗時間,確保成活。
適時間苗、定苗
一般3葉期間苗,4-5葉期定苗,每穴留1苗。對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推遲定苗1個葉齡。定苗應按計劃密度要求,去病、弱、雜苗,留壯苗。對矮苗、密葉苗、下粗上細而彎曲等遭病蟲侵害的苗以及差異明顯的雜苗應徹底去掉。如有缺苗可在同行或鄰行就近留雙株。育苗移栽的,發現缺苗,要及時補栽。
間苗、定苗注意不能過早或過晚。過早時,兩極分化不明顯,定苗后會繼續出現病株、弱株、殘株等;間苗、定苗過晚,因幼苗擁擠,根系交錯,爭肥爭水,易發生“苗荒”形成弱苗。
間苗、定苗可在晴天的下午進行,病害、蟲咬以及生長不良的苗,經中午日曬,易發生萎蔫,便于識別淘汰。防旱、防板結,助苗出土
春玉米播種后常遇春旱,土壤水分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0%時,應及時澆水和淺中耕保墑。夏、秋玉米播種后易遇大雨,土壤板結,應及時松土,破除板結,散墑透氣,助苗出土。
中耕除草
中耕可疏松土壤,提高地溫,消滅雜草,減少養分、水分消耗,玉米生育期間一般進行1-3次:定苗前后進行一次,此時幼苗矮小,要避免壓苗、傷苗,中耕深度3-5厘米。拔節前后進行第2次中耕,苗旁宜淺,行間宜深(9-12厘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結合施肥和培土進行一次中耕。中耕時要平、碎、松、不傷苗。甜、糯玉米較為弱小,結合施肥適時中耕能夠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一般育苗移栽的應在緩苗后進行,地膜覆蓋的應在揭膜后及時中耕。
苗期追肥
苗肥一般在直播定苗后(3-5葉期)或在移栽后7-10天施用。整地不良、基肥不足、幼苗生長細弱的應及早追提苗肥,反之,可不追或少追。施肥方法一般采用溝施或穴施(地膜覆蓋栽培),在距植株10-15厘米處,開溝5-10厘米一次施入,覆土蓋嚴,以提高肥效。苗肥應盡量避免在沒有任何有效降雨的情況下地表撒施。
施肥量可根據土壤肥力、產量水平、肥料養分含量等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不宜超過總用量的15%,主要用尿素、碳酸氫銨或復合肥,也可潑澆稀薄的糞肥。移栽時若遇干旱,可結合施提苗肥澆施糞水500-1000千克。
苗期中耕施肥對套種甜、糯玉米尤為重要,在前作收獲后,要及時進行中耕滅茬,早追苗肥,有利于促根壯苗。施肥時做到:追肥宜輕,偏施小苗趕大苗、促弱苗變壯苗。使用中耕追肥作業機具施肥時要注意有良好的行間通過性能,無明顯傷根、傷苗問題,傷苗率<3%,追肥深度5-l0厘米,追肥部位應在作物株行兩側10-20厘米,肥帶寬度大于3厘米,無明顯斷條,施肥后覆蓋嚴密。
水分管理
玉米播種后至出苗要注意水分管理,該期土壤以濕潤為主,過干過濕均不利于出苗。水分過多容易浸爛種子;水分不足,使土壤板結干裂,影響發芽出土。
玉米苗期植株矮小,生長緩慢,耗水量少,耐旱能力較強。除底墑不足或天氣干旱需要及時灌水外,在播前土壤墑情較好或播栽后澆過“定根水”的地塊,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灌溉。
目前灌溉方式有畦灌、溝灌、噴灌和滴灌等。畦灌、溝灌設施簡單,容易實行,但浪費水。噴灌和滴灌管理費用較高,但比畦灌、溝灌節水。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一種方式。
南方地區,春、夏季雨水多,秋季有時遇暴雨,應及時疏溝排漬水,防漬防澇。
掰除分蘗
甜、糯玉米比普通玉米容易產生分蘗,尤其在種植密度低、前期生長偏旺的田塊。分蘗大多從第3和第4葉腋內長出,形成側株,不能成穗,但長勢旺,與主莖爭奪養分和水分并影響田間通風透光,一般在拔節前應及時掰除,確保營養集中供應主莖。部分品種分蘗多,需要摘除2-3次。操作時盡量避免損傷主莖及葉片。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