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色-国产在线观看一区-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色老板在线影院

歡迎來到 畜牧家禽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鄭重申明 | VIP服務 | 加入收藏 | 網址導航 | 農業網

畜牧家禽網首頁 > 技術中心>  三農人物 >  農機企業如何實現科技創新到產品創新?

農機企業如何實現科技創新到產品創新?

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閱讀數:

  我國農機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較少,原始創新乏力,自主研發能力弱,制約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快依靠技術創新,以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機產業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成為農機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之路。農機企業如何實現從科技創新到產品創新?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機院副院長方憲法。

  記者:眾所周知,中國農機院既是一個科研機構,又是一家國有企業,但卻又不是一般的企業。正如李樹君院長所描述的:中國農機院是一個有智力服務能力的企業,從產品銷售、生產制造到技術開發,每個環節都始終貫穿著一個精神:就是技術和知識創新。在您看來,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是怎樣的關系?我國農機行業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的現狀如何?

  方憲法: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的確是中國農機院的特色,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創新,首先我想談談我國農機方面大的背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機工業在科技創新活動中主要的工作基本就是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走過了大型化機械到小型化實用的過程。而本世紀初,我國勞動力短缺現象凸顯,這是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整個農機化情況因而出現了大的轉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問題隨之而來:在前些年,我們對整個科技創新工作和產品創新工作,包括市場開拓和服務領域,總體來看超前部署、總體部署還是有欠缺;真正在大型化、高精尖的技術,以及后續發展的機械自動化技術,再到后來的信息化技術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跟緊國際發展潮流。因此,當前我國農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技術供給不足。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大量需要裝備技術,大宗作物如糧、棉、油、糖等關鍵生產環節對機械化作業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們拿什么去支撐?科技創新有點來不及,產品創新沒有科技創新做支撐也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國農機化導報抓住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這個主題,點抓得非常好,穴點得準確,這確實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

  在農機行業,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確實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格局。在十幾年前,包括近3年內,我國企業的創新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從0.7%左右上升到1%,而按照國際一般水平,企業創新投入大約應該在2%—3%,好一點的企業能達到4%左右。當然,我國企業在對創新的認識和行動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大型的企業集團紛紛建立自己的研究院和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省級的企業技術中心。但是科研活動不是拿了錢、蓋了樓、買了科研設備、招幾個人甚至是招幾個能人就能干起來的。即使有能人,也要有很好的團隊、科研經驗與知識積累,才能干成事。

  記者:您所說的研究院和技術研究中心近年來也開展了一些產品改進、改型,包括對國外專利進行研究,對行業發展也做出一定的貢獻。但要說貢獻最為突出的,就不得不提到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方憲法:是的。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于2007年6月,是國家科技部等部委首批推動成立的四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之一,中國農機院是聯盟的牽頭發起和秘書長單位。聯盟就是針對兩方面問題來開展工作的,一方面是企業自身做不了、投入不足的;另一方面是人才隊伍和科研儲備不足的。于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大家共同來攻克技術難題。現在聯盟共有42家成員單位,核心就是攻克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首先服務行業骨干企業,然后再向中小企業擴散。但是從面上來看,這個資源和力量還不能完全覆蓋整個農業裝備量大、面廣的需求,而且時間有限,六年多不到七年的時間,我們能干也只能干這么多。所以,我們在聯盟的工作中提出“有限目標,有所作為”,讓大家看到、體察到我們這支隊伍還能做點事,更能做好事,但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是可以依賴的。在此,也希望國家、地方,還有企業、大學,包括我們這一類的研究院所,大家能夠看到希望,團結在一起,盡快地調動、整合資源和人力,協同做到“項目、人才、基地”這三個結合。

  通過聯盟,幾年來農機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第一個項目產出了120項新產品和新技術。“十二五”期間我們還有兩個項目正在實施,一個是“863計劃”的重大項目,一個是“支撐計劃”的重大項目,一個聯盟代表行業承擔了國家兩個科研主體計劃的重大項目,這是國內任何一個產業創新技術聯盟都沒有的。

  在產品創新這一方面,聯盟也為行業提供了一些新裝備,現在市場上可以看到的,已從科技創新轉化成產品的,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植保領域的高地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達到機動、快速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形成的系列設備可以說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并代表行業參加了“十一五”科技成果展;再如200馬力動力換擋的拖拉機也是可圈可點的。

  總之,科技創新就是要支持產品創新,盡快走入市場,讓企業盡快地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在與國外產品的市場競爭中,適當、自主地把握農業機械化的代價和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企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才能夠和國外產品基本上處在一個真正的競爭平臺上,才能真正用市場換來技術。科技創新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做的,也是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加大力度要做好的,但是要轉化成產品,這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并且需要一個過程。

  記者:那么您認為科技創新轉化為產品創新的難點具體在何處?

  方憲法:主要是投入大,要求的技術隊伍、制造能力綜合水平高。一方面,通過技術的轉換做好產品創新,要求企業或者一個科研團隊必須要有一個目標,有定力,有耐力。我國有些農機企業全面鋪開、全面擴張,但很少有自己的拳頭產品,那么產品下一步如何改造,技術如何進步,性能如何升級?成為了一個難點。所以,在這個行業中要求一定要將專業化和使命感結合起來,企業應當在擅長的幾個有限產品領域中做深、做精、做透,做成精品。

  另一方面,從科技創新到產品創新的投入非常大。我們有些企業,把樣機做出幾臺來,就讓老百姓去田間嘗試新機械,如果好用則購買留下,如不好用則退回廠家。這種靠市場、靠用戶幫著做技術向產品的轉化工作是站不住腳的。真正的科研要做好產品創新,要走好技術到產品的這一步,也叫“創新的陷阱”。因為科研可以失敗,但是產品投進去,損失就較大了。這就要求企業家要有敢闖、敢為的精神,也要承擔意想不到的失敗風險。在這一步上,巨大的投入和風險,人力物力缺一不可。我們目前做得還不夠好,這嚴重制約了我國科技創新向市場創新的轉化步伐。

  記者:一直以來,社會上都有這樣的疑問,是否所有的農業裝備中國都要自己生產?有些農機產品,國外有了成熟的機型,我們是不是只要買來用就可以了?

  方憲法:我認為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過的道路已經證明了一點:買來的農機化不是真正的農機化,買來的農機化解決不了中國自身的根本問題。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要不要馬上做、怎么做?比如我們是要與國外合作,或者是對國外的專利進行學習,還是另辟蹊徑。我們要做的是排好時間表、制定出科學的技術路線、挖掘技術來源、思考怎么組織隊伍和資源、討論怎么去實施,而不是要不要自主生產的問題。

  如果不自主化,就依舊會出現國外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不僅造成我們的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更主要的是農民有機買不起、用不上,我國的農機產業、農業發展最后還是會受制于人。例如我們早年開發的半喂入水稻收割機,現在已成為普遍的機型。我們2000年批量生產的時候,國外同類產品價格一下子從36萬元降到24萬元。這么大的差價,沒有我們自主創新產品,沒有科技支撐,我們農業現代化整體代價都會很高。

  至于商業價值,我認為包含技術價值、產品價值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內容。中國農機院的定位不僅僅是制造產品,過去我們完全是轉讓技術,那么到了今天我們要從轉讓技術走向高端產品制造,探索形成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并重的發展之路。我們仍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研究和開發技術,向社會貢獻技術,實現技術的價值,同時也要發展高端制造,實現產品價值,既要提供產品也要提供技術,兩條腿走路為支撐農機工業發展做貢獻,這樣才能無愧于“中國農機院”這一稱謂。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為行業,為某一具體細分市場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要具備這個能力,絕不是抓幾個關鍵核心技術的裝備問題,是在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都要準確把握,都要有技術和產品的供給能力,才能夠做出合理的、實用的、全面的解決方案,達到一定的高度。

  記者:既然如此,中國農機院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主要將在哪些方面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價值?

  方憲法:我們一直提倡16個字:“領域拓展,水平提升,增加品種,完善功能”。前三點比較容易理解,完善功能方面我想多說一點。現代農業機械承載的不再是簡單地把地整好、把種播到位、把糧食收回來的替代勞動工具,還要考慮環保、節本、提效,還要承擔責任,包括生產本身實現機械化的責任,也包括生態環境責任等。比如一次下地,多種作業一次完成,可減少對土壤的壓實,改善土壤結構,同時還可以降低油耗,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排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是有貢獻的。又如依靠機械和信息技術,農藥、化肥使用得當,那么我們對農產品的品質也有一定改善,在保障產量的前提下,農產品中的農藥、化肥殘留會在田間生產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等。這些都屬于完善功能部分,也都是中國農機院追求的方向。

  現在讓我們比較高興的是,農學家都說:“我們的增產技術和栽培體系,如果沒有農機,沒有機器,沒有辦法實施。”現在,農學家強烈要求、迫切需要農機農藝相結合。問題是面對不同地區,我們還不能進行個性化的小批量農機產品生產。另外,我國品種審定體系中,原來育種目標是高產、抗逆,現在也新加一條適合機械化的評判,目的是要適合機械化作業,能夠推廣。這些都是這幾年的進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也在加緊研發適合的裝備。時不我待,形勢是很緊迫的。

  中國農機院成立近60年來,一直是我國農機科技創新的龍頭,在農機的很多領域取得了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2007年,中國農機院牽頭成立了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獲得多項國家科技獎勵,填補了高端農業裝備方面的空白,這些成績無不閃爍著創新之光。

畜牧家禽網編輯:agronetld

首頁 收藏 打印 字體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