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番茄病蟲害防治的實用技術 閱讀數:
癥狀:葉、果實、莖等部位均可被侵染。葉片染病始于葉緣,初呈水浸狀,淡綠色,濕度大時長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葉枯死;果實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實似水燙過,菌核外生在果實上,大小1~5mm;花托上的病斑環狀,包圍果柄周圍;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縱裂,邊緣水漬狀,病斑長達株高的4/5。除在莖表面形成菌核外,剝開莖部,可發現大量菌核,嚴重時植株枯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菌核在土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發;南方則有兩個時期:即2~4月和10~12月。落入土中的菌核能存活1~3年,是此病主要初侵染源。土中或病殘體上的菌核,遇有適宜條件萌發,形成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風雨隨種苗或病殘體進行傳播蔓延。子囊孢子落在衰老的葉及尚未脫落的花瓣上,萌發后產出芽管,芽管與寄主接觸處膨大,形成附著器,再從附著器下邊生出很細的侵入絲,穿過寄主的角質層侵入。該菌在寄主內分泌果膠酶,致病部組織腐爛,后病菌侵染力明顯增強,田間再侵染由病葉與健葉接觸進行。此外,此病還能以菌絲通過染有菌核病的灰菜、馬齒莧等雜草傳播到附近的番茄植株上。子囊孢子萌發溫限0~35℃,適溫5~10℃;菌絲0~30℃可生長,適溫20℃;菌核萌發適溫15℃,在50℃經5分鐘致死。濕度是子囊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限制因子,相對濕度高于85%子囊孢子方可萌發,也利于菌絲生長發育。因此,此病在早春或晚秋保護地容易發生和流行。
無公害防治方法:
1)種植前深翻土壤,把菌核埋到下層,使菌核不易萌發。
2)實行輪作,培育無病苗。未發病的溫室或大棚忌用病區培育的幼苗,防止菌核隨育苗土傳播。
3)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有條件的覆蓋地膜,抑制菌核萌發及子囊盤出土。發現子囊盤出土,及時鏟除,集中銷毀。
4)加強管理,注意通風排濕,減少傳播蔓延。
5)棚室采用煙霧法或粉塵法,于發病初期,667㎡用10%百·腐煙劑250~300g熏1夜,也可于傍晚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或10%滅克粉塵劑,每667㎡1次1kg,隔7~9天1次。
6)于發病初期噴灑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667㎡施藥液60~70L,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