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科學種養 閱讀數:
近年來果蠅的發生使楊梅產量下降、品質降低,嚴重影響了楊梅的經濟發展。為了探索楊梅果蠅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筆者從2008年起對該蟲進行觀察,現基本上搞清了其在我縣的發生情況并總結出相應的防治技術。果蠅屬于雙翅目果蠅科果蠅屬,是楊梅的主要害蟲之一,在楊梅果園及其周邊環境中都有發生,且分布較廣泛。
果蠅的形態特征
成蟲體型較肥大,體表半透明,顏色逐漸加深,硬化。雌成蟲體型較雄成蟲大,腹部末端稍尖,色淺,腹部背面呈5條黑色條紋,腹面呈1明顯黑斑,腹部有6個腹片。雄成蟲腹部末端呈黑色鈍圓形,腹背有3條條紋,最后1條極寬,第一對足的跗節基部有性梳,腹部有4個腹片。蛹為菱形,由淡黃、柔軟逐漸硬化為深褐色。幼蟲頭尖尾鈍,頭上有1黑色鉤狀口器,共有3齡幼蟲。卵長約0.5毫米,呈白色橢圓形,前端背面伸出1觸絲,能附著在食物上。
果蠅的生活史和發生規律
①生活史。楊梅果蠅在田間世代重疊,不易劃分代數,無嚴格越冬過程。各蟲態同時并存,氣溫在10℃以上時成蟲出現。在氣溫21~25℃、空氣相對濕度75%~85%的條件下,1個世代歷時4~7天。25℃時果蠅從卵發育到成蟲只需9天左右,成蟲可生活26~33天。
②發生規律。楊梅進入成熟期后,果實變軟,此期為果蠅發生盛期,隨著楊梅采收不斷進行,果實逐漸減少,果蠅數量隨之下降。因為果蠅主要棲息在有發酵物、潮濕陰涼的生態環境中,所以在楊梅采收后,當樹上殘次果和樹下落地果腐爛后,又會出現盛發期,而隨著殘次果及落地果的逐漸消失,蟲口又隨食物的缺少而下降。總體來說,果蠅發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的發生為害會造成經濟損失。清晨和黃昏為成蟲的日活動高峰期。果蠅在不同楊梅品種上的為害程度和空間分布存在顯著差異。
果蠅的防治方法
根據果蠅的發生規律及楊梅特性,采用以下綜合防治措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①加強果園治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科學修剪,剪除病殘枝及茂密枝,確保果園通風透光;保持果園適當的溫濕度,結合修剪清理果園,尤其是清除腐爛的雜物及發酵物;減少蟲源。
②及時清理落地果。楊梅成熟前期果蠅發生量不大,隨著果實成熟期的推進,落地果增多,雌蠅大量在落地果上產卵、繁殖,因此,及時徹底地清理落地果是比較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③藥液誘殺。在楊梅落花后,用敵百蟲、香蕉、蜂蜜、食醋按10∶10∶6∶3的比例,配制成混合誘殺漿液,每畝投放10份誘殺成蟲,可使好果率達95%以上,防治效果較為理想。
④藥劑噴施落地果。由于楊梅屬于漿果,用藥劑直接噴施樹體或果實,果實上殘留的農藥不易清洗,因此在楊梅成熟期內不宜用化學農藥防治,但可在成熟期前(即5月中旬)用低毒低殘留的1.8%阿維菌素噴灑落地果,噴后及時清理,一般防效較好。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