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金農網 閱讀數:
“坐在電腦前點擊一下鼠標,棉花地灌水就能輕輕松松地完成。”種了10年棉花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九零團九連農工郭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向我們這樣描述滴灌植棉給他們帶來的新景象。
她比工廠的工人還輕松,只須鼠標一點,就知道棉花地里是否需要水、肥,缺什么,就補什么,太方便了,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
在8月初的一個空氣清新的早晨,我們來到九零團九連4號井棉田。這里的棉花長勢喜人。一連走了幾個條田也沒見人影,只聽見條田林中的鳥鳴。
正準備起身,從二號井棉田駛來一輛摩托車,是連長田文江騎摩托車已跑遍了連隊條田。我們迫不急待地問:“早上8點,迎著晨風,正是勞作的好時機,這里的棉田怎么靜悄悄的?”
田連長回答說:“今年職工可輕松了,感到種地沒有壓力和負擔。地埋滴灌有它明顯的優勢,不僅節省勞力、節約成本、產量高、省水、省肥、省工、省時,且不再施肥中耕,地邊地頭棉花也長得非常好。現在,職工就只等著拾棉花了。”
10點多鐘,我們來到1號井棉田,只見幾位身著時髦服裝的人走在條田林陰道上。得知他們是連隊職工,我們便與他們聊了起來。
農工郭英自豪地說:“過去傳統灌溉,職工確實很苦。從春灌、整地、打埂子、澆水、鋤草等工作,活一項接一項干,忙都忙不過來。自從采用了節水滴灌新技術,把澆水、打埂子、搬管子之類的活全省了,職工自然輕松了許多。”
我們低頭一看,地里的棉花長勢均勻,棉株旺盛,地面卻是干干凈凈的,沒有一絲灌水的痕跡。
“你們現在種地真輕松。”我們說。
“前幾年搞起了噴灌,換噴、翻條田扛管子一身水、一身泥,而今引進的先進節水灌溉技術,不用人工天天去地里干活。這不,我們也跟城里人一樣,出來逛逛風景。”和郭英在一起的幾個職工說。
職工吳艷鳳搶著說,“過去淹灌要穿膠筒雨鞋,扛著鐵鍬下地打埂子;噴灌雖少了鐵鍬,但要搬管子,還得淋一身水,噴水一周都輪換不過來,白天黑夜人守在地里。遇上刮風下雨天氣,無法噴水。滴灌不僅節省勞力、機力費、水費,而且操作方便,只須輕輕一按開關,就是穿著皮鞋下地,也沒事兒。”
趙云英不好意思地說:“過去我們承包40畝棉花,兩口子忙前忙后還顧不過來。今年,我們兩人承包80多畝滴灌棉花,把過去的大水漫灌變成了‘潤物細無聲’式的節水灌溉,反而覺得輕松了。”
連隊支部書記周龍華很自信地說:“九連是國家高新科技示范園區,滴灌自動化技術已達國內領先水平。地埋滴灌比地面滴灌更具有節水、增產、降耗等效益,可增產30%,節水50%以上,節約肥料30%。全連160戶已有90%的職工滴灌植棉,明年我們要建成農五師第一‘滴灌連’。”
九零團團長呂國柱說,九零團位于全國著名的阿拉山口風口前沿,是一個嚴重缺水的邊境團場,年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近3000毫米。目前,該團已實現了100%節水灌溉,每年將節水280萬立方米,建成7萬多畝地的節水農業灌溉體系,節水灌溉面積已占總播面積的90%以上,成為兵團發展節水農業的領先團場。地埋滴灌技術有顯著的優越性,地埋滴灌節水技術在這里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2001年團場從以色列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埋式滴灌技術,開始試驗并獲得成功。如今的農工都變成了農業工人,田間就是他們的“生產車間”,職工早已拋棄了傳統的“鐵鍬、膠筒和馬燈”三件寶,變成了“推閘放水擰開關”。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