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互聯網 閱讀數:
玉米青枯病,也稱玉米莖腐病、莖基腐病,是對玉米生產危害較重的病害,全國玉米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該病病情發展迅速,來勢兇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嚴重的40%-50%,特別嚴重的高達80%以上,農民稱之為“暴死”,對玉米產量影響極大。
癥狀: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傳根病,在玉米灌漿期開始發病,乳熟期到蠟熟期為發病高峰期。玉米發病后,多數葉片由下而上表現青枯癥狀,少數為黃枯癥狀,莖基變軟變褐,果穗下垂。有的病株莖基1-3節變褐色,剖開莖基維管束間隙常見白色菌絲或紅色霉狀物。按病情發展速度和癥狀特點,可分為急性型和普通型。急性型發病速度快,往往在1-2天內全株迅速失水枯萎,似開水燙,葉片突然出現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現象,呈青枯狀;普通型發病較慢,一般在5-10天內全株才表現癥狀,整株葉片自莖下端開始并向上依次黃枯或青黃枯,莖基初呈褐色水漬狀斑,表皮失水輕微皺縮,進而變軟成條紋凹陷,嚴重者葉片全部黃枯,根壞死,莖基髓部中空,極易折倒。
發病規律:玉米青枯病為多種病菌侵染所致,其病原菌又為多寄主和半腐生性的,病菌在土壤、肥料中的病株殘體組織和種子上越冬,翌年從植株氣孔或傷口侵入,因此病殘體和種子帶菌是主要侵染來源。病害的發生與氣候、品種、生態環境和栽培管理因素有密切關系,其中高溫高濕是病害的主要流行條件。
1、氣候條件:玉米青枯病發病時期是在玉米生長后期,因此,抽雄至成熟期的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生影響*,特別是灌漿至蠟熟期,這段時期連續陰雨,光照不足,重陰暴晴是發病綜合有利條件。莖基部葉鞘間雨后集水溫度大,容易發病。若連續暴雨后突然轉晴,氣溫劇升,往往會導致青枯病大流行。
2、品種:不同的玉米品種其抗性差異顯著。一般來說高稈、中晚熟品種較矮桿、早熟品種抗病。
3、生長環境: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重于坡地玉米,秋玉米重于春玉米,連作地玉米重于輪作地玉米,覆蓋地膜玉米重于露地玉米。
4、生育期:玉米生育期不同,發病程度不同,蠟熟期重于乳熟期,乳熟期重于灌漿期,抽雄前很少表現癥狀,越是生長后期病情越重。
5、栽培管理:施氮肥過多,過度密植、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良以及對植株造成各種損傷,都會加重發病。氮、磷、鉀合理施用,可促進玉米植株根系發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①種植抗病品種。不同品種間青枯病發生程度顯著不同,選用抗病品種是生產上的主要手段,目前較抗病的品種有中單2號、鄭單14、豫玉25、掖單4號等。②合理密植。③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積水。分期培土,及時中耕松土,避免各種損傷。④及時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燒毀,可避免病害傳播,并減少侵染來源。⑤莖基部發病時可及時將四周的土扒開,降低濕度、減少侵染,待發病盛期過后在培好土。⑥藥劑防治:用70%氯硝基苯做成含藥量不超過0.7%的藥土,播種時蓋在種子上。玉米生長中后期發現零星病株時,可用甲霜靈4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澆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