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草坪網 閱讀數:
胸徑在20cm以上落葉喬木和胸徑在15cm以上的常綠喬木,稱為大樹。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日益關注,“花園城市”、“生態城”等理念的提出以及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大樹移植已成為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大樹移植后技術要求高,且大多鄉土樹種屬野生種(移植涉及到引種適應問題),造成了移植后的成活難,養護難,不但影響城市綠化質量,而且造成多資源的巨大浪費。現就大樹移植過程中兩個極重要的關鍵環節——種植與成活期養護管理中一些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提出一些實踐上的新方法,與同行分享。
一、探究移栽死亡之因
1.栽植成活原理
正常生長的樹木,其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的平衡關系,尤其是根部與土壤的密切結合,才能使植株維持以水分和養分代謝為主的生理平衡。當植株被掘起后,喪失了大量的吸收根,并且全部或部分地脫離了原來的土壤環境,造成植株體內以水分代謝為主的生理平衡關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嚴重時就會威脅到植株的生存。但植株本身具有關閉氣孔等減少蒸騰的自動調節能力,并且在移植后根系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在適宜條件下能逐漸恢復根量,增強吸收能力,恢復樹勢得以成活。因而在栽植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和外部條件的作用,維持和恢復樹體以水分代謝為主的平衡是移栽成活的關鍵。
2.移栽死亡原因
移栽植株的死亡是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內因
①根系損傷移栽植株由于吸收根系被損傷和減少,根冠比失調,破壞了植株水分代謝平衡,從而導致其死亡
②根系再生能力根系再生能力強,能盡快再生吸收根,滿足樹木生理平衡,則能成活。反之,再生能力弱,影響樹木對水分及養料的吸收利用,植株失去生理平衡而死亡。
③年齡樹木樹齡大,移植后樹勢難以恢復,故大多古樹名木不到萬不得已,很少移植,多原地進行樹勢復壯處理。樹齡小,移植后恢復快,易成活。
(2)外因
①生態因子改變由于各種生態因子,如土壤因子、氣候因子和水分因子的改變,植株對新環境適應能力的大小,以及生活習性的調整等需要一個過程。
②技術問題栽培管理是影響大樹移植成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往往由于工程量大,施工時間短,且施工時間多在非移植大樹*時間等原因,造成劣質施工,管理疏忽,使許多大樹由于栽植技術草率,植后澆灌、追肥打藥等跟不上而大量死亡。
基于上述原因,在掌握適地適樹(如多選擇鄉土樹種,按樹種生態習性于陽則陽,于陰則陰,于水濕則水濕,于旱則旱等)的原則下,才能保證大樹移栽成活率的提高。
二、探尋移栽救亡之法
1.解決根冠比失衡致死新法
現今大樹移植時,往往為了工程快速驗收,保持優美樹形,除病蟲枝、徒長枝等外,很少修剪,從而造成根冠比大幅失衡。為解決此問題,可采取以下方法進行移植來提高成活率。
(1)粗根環狀剝皮及劈根夾石二合一法
大樹根系正處于離心生長趨向或已經達到*根幅,而骨干根基部的吸收根系多離心死亡,多數吸收根主要分布在樹冠投影附近,而移植所帶土球不可能這么大。對于樹冠,為保持其原有優美姿態,也不進行過多修剪,因此,只有采取在所帶土球內用預先促發新根的辦法為代謝平衡打下基礎。
對于預先計劃移植大樹,可在施工前15d左右采用該法處理。該法是斷根縮坨的改進,即以樹干根莖處為圓心,以胸徑2.5~4.5倍距離畫圓或畫方,從圓外挖寬3O~50cm,深6O~100cm(視根深淺而定)的環狀溝。于土球壁處,行寬約10cm的環狀剝皮,并用類似起子的尖硬而口鋒利的工具,于根中部穿過,裂口盡量向根莖方向,在根莖夾用硫酸銅液消過毒的小石子,并在剝皮處及裂逢處涂抹ABT生根粉(液),有利促發新根、產生愈傷組織。
注意:除了細根,所有粗于1cm以上的粗根包括主根均不切斷,只作環剝裂根處理,填入配制好的疏松保水基質,以利于快速生根(如珍珠巖:腐殖土=1:1或沙+腐熟稻殼或鋸木=1:2),適當踏實至平,并灌水。由于粗根未切斷,不需立架支撐,樹木不會倒伏,移植斷根時注意保護好愈傷組織及新根,切口要平滑并涂防腐劑,挖掘時挖坑要比原挖痕擴大lO~15cm,按大樹挖掘包裝方法取苗到指定位置定植即可。
(2)基部環剝促根法
基部環剝促根法是針對大樹移植時,不論帶土球移植還是裸根移植,均切斷了大部分吸收根系,造成根冠比失調,吸收水分遠小于樹體蒸騰而大量死亡這一情況。大該法對古樹名木、難移栽樹木如華山松、柿、山楂、金錢松、冷杉、珙桐等以及會影響水土流失的野生古樹等有較高實用性。
此法必須有詳細的移栽計劃,往往要提前1~3年進行處理,效果才佳,即在預移植前1~2年,先用利刀順樹根方向距地表4O~10cm處(在水土易流失處,對一般樹種,割環可高一些,生根后從地表據斷移栽)削去木栓層至樹皮具活細胞處,再用環割刀從大樹基部環割上下2圈至木質部,寬10cm左右,剝掉樹皮,露出木質部,用ABT生根粉等涂于環剝處,增加傷口生長素濃度,在高于傷口20cm處培田園土,澆透水用薄膜從覆土處環樹基扎緊覆蓋,待切口處長出新根后即可用常法移栽。
(3)接穗苗接根法
該法在銀杏大樹移植時曾有報道,其他大樹移植未見報道。筆者曾對已定植大樹(云南松、山楂等難移植大樹及特型樹等)采用此法,取得較大成功。利用常規移植加該法,能增大根系吸收能力,提高成活率,并可較常規法提前1~2年恢復樹勢。
選直徑0.5~1cm生長健壯的盆苗或袋苗,地上部分留45cm左右剪去梢部,斷面削成5cm長馬耳形楔形面,背面削一略小的削面,采用倒“T”形插皮接法,在移植大樹根頸以上3O~40cm處,間隔5~8cm左右接入“接穗苗”(帶根的接穗),用蠟和薄膜條封口縛緊,再覆一寬50cm左右的防水薄膜,防止接口進水即可。由于接穗苗不脫盆或袋,生長正常,可立即向移植大樹輸送水分及養料,協調根冠比,盡量保持植株體內以水分代謝為主的生理平衡,從而提高成活率,提前恢復樹勢。
2.解決根部水、氣失調致死新法
除了根冠比失調外,另一些導致植株水分代謝為主的生理失衡原因是澆水量遠遠大于根系吸水量而導致根系呼吸不暢所致的死亡,在大樹移植中亦占極大比重,為解決該問題,可采取以下辦法解決。
(1)借用盆樁養護法
樹木盆景下山古樁,往往根系較弱,多千瘡百孔,水分及養料遠輸線少,但種植者通過以下種植方法,可極大提高樁苗成活率。
用沙袋或邊皮板木箱或水果竹框種植下山樁,多用素沙、苔鮮加少量珍珠巖或蛭石作基質,以滿足根系對水分及空氣的需求,提高了古樁成活率。筆者在大樹移植時借用此法,在設計時利用景石圍樹植穴狀,既造景又可滿足忌水濕大樹的根部對環境的需求,以提高成活。當然種植土可稍作變化,用沙(或草炭土)+紅泥+腐殖土=1:4:1以降低成本。
(2)深挖淺埋法
樹木根系多分布于距地表4O~30cm處,但過去往往只考慮移植樹不倒伏而對根部環境不了解,多深植,造成根系呼吸不暢或澆半干水、表土水或穴內積水導致根腐或缺水而死亡。針對這種情況,采用深挖淺埋法,可解決這些問題。
按種植標準挖穴,回填表土或配置種植土至坑口10~20cm處,踩緊澆透水讓其自然沉降3~5d后再定植大樹,定植時如沉降過多,應加土夯實,以防植后沉降,影響成活。定植時栽植深度要與原根莖平齊,以縮短緩苗期,利于成活,種植后圍堰高出地表到根莖上10cm左右,分層夯實,讓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立三角支柱,以防樹木倒伏,該法透氣保濕,有利于根系呼吸,不易積水,根系周圍土壤潮而不潤,傷口愈合快,利于發生新根。
(3)微地型抬高法
對于松、銀杏、白蘭、山楂、雪松、珙桐等忌水濕的樹種或易積水以及地表水高處,可結合設計作地型抬高處理,使地形成丘陵狀,于丘陵高利于排水處按設計要求植樹,既可豐富景觀效果,又能滿足移植大樹根系對水分及氣候的需求,利于成活。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