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全球花木網 閱讀數:
蠟梅(Chimonanthuspraecox)因香氣似梅花,顏色像黃蠟而得名,又因其主要花期在農歷的臘月,故也作臘梅。此外,還有黃梅、黃梅花、香梅、臘木、素兒、雪里花、干枝梅等別名。其花色金黃燦爛,芳香濃郁,元代文人曾用“枝橫碧玉天然瘦,蕾破黃金分外香”的詩句來描寫它。蠟梅在我國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花木,其傲霜斗雪,不畏嚴寒的品格令人贊嘆。可用于園林綠化,也可盆栽或制作盆景,還可作切花使用。
一、形態與品種
蠟梅為蠟梅科、蠟梅屬落葉灌木,株高2至5米,樹干呈叢生狀,老枝近圓柱形,新枝略呈四方形,表皮黃褐色,有橢圓形突出的皮孔,單葉對生,葉片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葉面粗糙,全緣,深綠色,背面顏色較淺。芽具多數復瓦狀鱗片。花由一年生枝條的葉腋長出,成對著生或與葉芽對生,花朵直徑2至3厘米或更大,花被外輪花瓣較長,黃色帶有蠟質,稍透明;內輪花瓣較短,基部呈紫色,具有濃郁的芳香。每年的冬季或早春先于葉開放。小瘦果栗褐色,橢圓形,為壇形果托所包裹,7至8月成熟。
蠟梅的品種很多,據《中國蠟梅》一書記載:蠟梅有4個品種群,12個品種型,165個品種。其花色有純黃色、金黃色、淡黃色、墨黃色以及黃白色、淡白色、銀白色等,花蕊有紅、紫、紅褐、白等色。花朵直徑也有很大差異,其小者僅0.8厘米,而大者可達4.5厘米。較為著名的有素心蠟梅、檀香蠟梅、虎蹄蠟梅、罄口蠟梅、狗牙蠟梅等傳統品種。還有皇后蠟梅、虎蹄紅絲蠟梅、金盤玉蕊蠟梅、銀鐘蠟梅、白蓮蠟梅、劍紅蠟梅等名優品種。
二、栽培管理
蠟梅原產我國中部,河南、湖北、陜西、江蘇、四川、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人工栽培以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最為著名,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
蠟梅喜陽光充足的溫暖環境,稍耐陰,耐寒、耐旱,怕風、怕澇。適宜在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土壤中生長,在粘土或鹽堿土中生長不良。地栽可植于避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低洼積水、陰蔽、風口處則不宜種植。蠟梅喜肥,有“花后施肥貴似金”的說法,每年的花謝后可在離植株20厘米處,呈輻射狀開溝施一次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以補充開花所消耗的養分,并促進展葉。春季新葉萌發后至6月的生長季節,每10至15天施一次腐熟的餅肥水,以促發春梢,多形成開花枝。7至8月的伏天正是花芽的分化期和新根生長旺盛期,可追施有機肥及磷鉀肥,以使多形成花芽;秋后再開溝施一次有機肥,以使花芽充實,有利于第二年開花。每次施肥后都要及時澆水、松土,以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長發育。
蠟梅耐旱怕澇,花諺中有“旱不死的蠟梅”的說法,水大會造成爛根、落葉、花芽減少,因此平時澆水要適當,做到“不干不澆,澆則澆透”,以維持土壤半墑狀態為佳,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土壤積水。花前及盛花期尤其要澆水適量,水大易落花、落蕾,水少則花開得不整齊。
蠟梅萌發力強,耐修剪,花諺有“蠟梅不缺枝”之說,其修剪時間多在3至6月進行,7月以后則停止修剪。如果不適期修剪,則易抽生很多徒長枝,消耗過多的養分,導致花芽分化不良,影響開花。一般在花謝后至發芽前對植株進行修剪整形,先剪去病枯枝、交叉枝、過密枝、根部萌發的根蘗枝,對于所保留的枝條也要短截,促其萌發腋芽,形成更多的花枝。對于生長多年的老樹應進行截頂,以使其多開花,形成美觀勻稱的株形。一般在夏季每長出3對芽后,就摘心一次,每枝留長15至20厘米。如果是露地作切花栽培,可采用花枝輪流修剪的方法,每年將半數花枝重剪,僅留基部的2個芽,另一半花枝不剪。
如果不留種,花謝后可摘去殘花,不讓其結實,以免消耗過多的養分,如此可使第二年開花繁茂。在栽培中,有時會出現枝葉繁茂,卻看不到花蕾的現象,可在9月底至霜降前這段時間將其葉片全部摘除,如此可促使花蕾的發育膨大。
盆栽蠟梅,可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做培養土,因其根系發達,要用大而深的花盆種植。平時放在室外陽光充足處養護,澆水掌握見干見濕,避免盆土積水。生長期每半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7至8月的花芽分化期每7至10天施一次腐熟的有機肥和磷鉀肥混合液,入冬前施一次復合肥。但花期不要施肥,以免造成落花、落蕾。每年翻盆一次,一般在春季花謝后進行,換掉1/3的盆土。也可在每年的初冬選擇花蕾飽滿的小株,帶土掘起,植于盆中,放在避風處或冷室內養護,開花后即可陳列觀賞。
三、繁殖方法
蠟梅的繁殖可用播種、分株、扦插、壓條、嫁接等方法。
1.播種:可在7至8月果實成熟后取出種子隨采隨播,也可晾干后沙藏或干藏,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播種。播種前用冷水浸泡種子24至48小時,播后約2個月左右出苗。播種苗一般做砧木使用,有時也能從中選出素心蠟梅之類的優良品種。
2.分株:在冬季落葉后至春季萌芽前進行,以3至4月成活率最高。方法是將叢生植株母株根際周圍的土挖去,用鋒利的刀剪開或切開其中帶根的一部分,對枝干進行強度縮剪后另行栽種。成活后也作為砧木使用。
3.扦插:多在雨季進行,采插穗時可用手捏住枝條基部,橫向掰下,使其基部帶有和老枝相連接的皮和一小部分木質部,呈“踵狀”,以利于生根。插時去掉下部的葉子,只保留頂部的一點嫩尖,插后避免日曬,保持空氣濕潤,20天左右后生根。
4.嫁接:嫁接是蠟梅最常用的繁殖方法,有切接、靠接、芽接、腹接、劈接等多種方法,一般以狗牙蠟梅做砧木,素心蠟梅、虎蹄蠟梅、檀香蠟梅等優良品種蠟梅做接穗。
(1)切接:這是蠟梅最常用的嫁接方法,在2至3月其新芽剛剛萌動時進行,以新芽萌發到麥粒大小(約0.5厘米)時為*時機,其時間很短,適合切接的時間僅7至10天,若接穗的芽萌發的過大,就很難成活了。因此,如果一時來不及嫁接,可將接穗母株上的芽抹掉,約2周左右后就會再發新芽,待其長到麥粒大小時,還可以再次進行切接。接穗宜選取粗壯充實、較長的一年生枝條。在切接前的一個月左右,將準備作接穗的蠟梅枝條剪去頂梢,使養分集中供應給枝條中部的芽,以使其發育充實。采下的接穗用濕布包好,若嫁接時間過長或接穗當天用不完,可將其埋在濕沙中儲藏,能保存15天左右。嫁接時將接穗剪成4至8厘米長,留1至2對芽,削成楔形,稍露出木質層。砧木用一年生的狗牙蠟梅枝條,嫁接前澆一次透水,在離地面2至4厘米處剪斷,沿著切口垂直下切,但不宜切得太深,然后將接穗迅速插入切口,對準形成層,接好后用麻或塑料膜縛緊,接口處涂上泥漿,用疏松濕潤的細土將接穗封住,1個月后芽從封土中長出,說明已經成活。在新芽從封土長出前后,不要扒開封土,以免造成新芽死亡,從而導致嫁接的失敗。
(2)靠接:在5至7月進行,由于蠟梅枝脆易斷,所以靠接時要格外小心。用狗牙蠟梅作砧木,砧木和接穗的切口長度應基本一致,長度以5至10厘米為宜,對準形成層,綁扎后用泥封住。2個月后傷口愈合,枝條上長出新葉、新枝,從接口處的9至15厘米處切離母株,當年的冬季或翌年的初春開花。第二年的春季將殘留的“尾巴”埋入土壤中,使其另發新根,供給養分可使植株生長更加茂盛。
(3)腹接:在5月至8月底進行,接穗選擇當年生充實、粗壯已半木質化的嫩枝梢,并帶有2至3對芽,長度為8至10厘米,操作時將接穗所帶的葉片去掉一半,并注意芽的生長方向,先將接穗光滑部分的表皮平展削去2至3厘米,再將另一面下端斜切0.5厘米,使其呈楔形。要注意防止接穗失水。在砧木枝條合適的部位,由上至下向樹干中心斜切一刀,長度3至4厘米,深及木質部,將削好的接穗大面朝里插入切口中,用塑料膜纏緊,然后再用透明的塑料套筒將整個接穗及切口周圍的部分砧木套住,上下綁扎緊實。2周后,透過塑料套筒看到接穗鮮綠,說明已經嫁接成活。20天后將塑料套筒的下部松綁,以避免接穗腐爛,有利于其正常生長。但塑料套筒上部不要解開,這樣做,一是有利于遮光;二是尚能保持一定的溫度;三是為接口遮風擋雨。當接穗開始生長后,再將塑料套筒全部去掉,并將接穗以上的砧木枝條全部剪去。
當嫁接成活的接穗長出6片左右新葉時要及時摘心,宜促使其增粗、萌發側枝,形成樹冠和開花枝,更重要的是這樣還可避免接穗上的新芽長得過高,這是因為此時的蠟梅雖然嫁接成活了,但砧木與接穗的結合處還不是太牢固,若遇大風時,往往因樹干過高、張力過大,會將樹干從嫁接處折斷,而樹干短些,則能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若培育具有較高主干的植株,可等到翌年砧木與接穗長牢固后,再利用其新萌發的枝芽培養主干。
此外,春季切接成活的植株,可在初夏“松綁”,將綁縛用的塑料薄膜松開,但不可完全去掉;夏季靠接成活的植株,則可在翌年的初夏“松綁”,這些都是為了防止綁扎的塑料膜勒得過緊,使砧木與接穗的結合處過細,易折斷。在“松綁”時,可用鋒利的小刀在塑料膜上輕輕縱向劃一刀,塑料膜即可松動,方法簡單實用,而且較為快捷。
除上述繁殖方法外,蠟梅還可在4至11月進行芽接。在2至4月進行高空壓條,生長季節均可進行低空壓條。
四、病蟲害防治
蠟梅常見的蟲害有蚜蟲、介殼蟲、刺蛾、卷葉蛾、木蠹蛾、大蓑蛾等。
蚜蟲群聚在嫩梢、葉片、花蕾上吸食汁液,引起葉片變形或卷曲;日本龜蠟蚧等蚧蟲,其若蟲、成蟲群聚在葉芽、嫩枝、枝條上為害,使葉片發黃,嚴重時造成落葉或枝梢枯萎;刺蛾、大蓑蛾的幼蟲咬食葉片,使其呈缺刻或空洞狀,蟲口密度大時,可將整株的葉片吃光;卷葉蛾的幼蟲取食新芽、嫩葉和花蕾,常吐絲綴葉,潛居于綴葉中為害。如果發現上述蟲害時,均可用50%辛硫磷乳劑或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噴殺,也可用其他相應的農藥噴殺。
危害蠟梅的木蠹蛾有六星黑點木蠹蛾、咖啡木蠹蛾,其危害特點是:初孵化的幼蟲從新梢上部蛀入,先在皮層和木質部之間圍繞枝條咬一蛀環,然后沿髓部向上鉆蛀隧道,被害新梢不久即枯死。防治可在初孵幼蟲未蛀入枝條之前,噴灑殺螟松1000倍液;對于已蛀入枝條的幼蟲,可用小棉球蘸敵敵畏從蟲孔塞進,然后用粘泥將蟲孔封嚴,進行熏殺。
蠟梅在夏季易發生褐斑病、葉斑病等細菌性病害,皆由高溫、高濕引起的,可用多菌靈500倍液噴灑防治。
五、盆景制作
蠟梅也是制作盆景的常用樹種,在“蠟梅之鄉”———河南鄢陵,傳統的蠟梅盆景形式有獨身梅、龍梅、疙瘩梅、單懸枝梅、雙懸枝梅、圓懸枝梅、屏扇梅等。其制作方法既可用幼樹蟠扎造型,也可用蒼老古樸的狗牙蠟梅古樁做砧木,嫁接素心蠟梅、罄口蠟梅等優良品種。
由于蠟梅枝條較脆,容易折斷,不宜進行大幅度的彎曲造型,一般僅用棕絲將主干或大枝稍做吊扎蟠曲即可,然后再對細枝進行略加修剪,一般在5至8月進行,這是由于此時枝條柔軟,便于造型操作。
在鄢陵制作蠟梅盆景還有一種傳統的技法“刀法”,一般在3至4月進行,方法是在蠟梅的樹干上,距盆土一定距離需要彎曲的部位,用刀向樹干中心自上而下斜切一刀,深度約達樹干直徑的2/3,然后用手將樹干向下刀的地方輕輕彎折,但不要折斷,利用折開的三角形木質部的尖端,頂住面對的斜面,在張開的空隙嵌入一塊石子或碎瓦片,以防復原。切口涂泥后用塑料布包裹,然后固定在支撐桿上。對較粗的樹干,可以用鋸斜切。這種方法可以使直立的樹干形成一個有一定棱角的彎度。對較粗的枝條也可用此法造型。此“刀法”既可在樹干的兩側隔一段距離交替使用,使之俯仰曲折;也可旋轉使用,使樹干左右搖擺,以增加動勢。而現在多根據樹形和立意下刀造型。用“刀法”造型的蠟梅盆景具有干、枝棱角分明,整體樹勢蒼勁有力等特點。
蠟梅盆景的管理與盆栽蠟梅相似,但要注意對當年新生嫩枝進行打頭,以促使多抽枝,并能改變樹枝的方向,使枝條生長粗壯,多育蕾、多開花。在生長季節對于一些當年生需要彎曲的新枝,可用麻繩或棕繩適當進行牽拉,并根據樹形及長勢進行必要的修剪。入秋以后,當花蕾長到麥粒大小時,進行一次修剪整形,以控制枝條徒長,使植株緊湊,樹形達到疏影橫斜的藝術效果,并便于植株積累養分,使其花大色艷。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