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貴陽日報 閱讀數:
近日,在息烽縣九莊鎮三合村的吊瓜種植基地,村民們忙著除雜草、翻土地,為來年的吊瓜生長和種植做準備。
“今年吊瓜迎來大豐收,從9月份開始,我們已經陸續采摘過幾批了。如今,大家伙兒都指望著這吊瓜帶領我們增收致富。”三合村村主任馮慶國說,自息烽縣引進貴州山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九莊鎮種植吊瓜以來,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三合村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曾經的三合村可不是這般“熱鬧”場景。
“我們村以種植包谷、水稻為主,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成片的土地并不多,再加上缺水,村民們都是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馮慶國說,2017年初,貴陽市將息烽縣三合村納為全市20個特別困難村之一,三合村借此機遇,鉚足干勁,立志拔掉窮根。
一心想要改變的三合村村支兩委清楚知道,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找準支柱產業至關重要。2016年底,村支兩委組織了村民代表、村干部、黨員等近30人的考察團,去九莊鎮杉林村進行考察。“杉林村是九莊鎮最先種植吊瓜的村子,吊瓜賣得很是紅火,他們能種,我們也能種;而且負責吊瓜種植、管理和銷售的龍頭公司也入駐在該村。”馮慶國說。
就這樣,三合村的考察團先來到農戶家,詳細地了解了吊瓜的效益、種植等問題,之后還參觀了龍頭公司的生產線。公司負責人告訴他們,吊瓜根系發達,是多年生長的植物,種一季管護好了,可連續生長5到10年;同時,吊瓜全身都是寶,根、勁、瓜都可以賣,經濟效益特別好,也比較適合三合村種植。
回到村后,三合村立即組織召開了村民大會、小組會議,將了解到的情況告知村民,并征求他們的意見;經過一番思考,村支兩委當即拍板決定發展吊瓜產業。
“我們立即找到龍頭公司簽訂10年的種植合同,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通過流轉土地種植吊瓜。前五年,公司幫助農戶代種,指導農戶種植吊瓜技術,給農戶提供土地流轉費和基地務工崗位;后五年,公司把土地還給農戶,并提供技術服務,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吊瓜,農戶種植吊瓜產生的效益全部屬于自身。”馮慶國說,截至目前,三合村共流轉了230畝土(田)地種植吊瓜,涉及50余戶村民,土地每畝每年流轉費為400元,田地每畝每年流轉費為500元,種植基地每年可以提供2300余個務工的機會。
“在基地務工每天至少能收入80元,我和妻子兩個人一個月收入四五千元沒問題,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村民周良全說。
如今,隨著三合村吊瓜產業的發展越來越紅火,村里發展的步子越邁越大,還同步發展脆紅李、蜜蜂養殖等產業。
沿著一條新修的道路,記者來到三合村的脆紅李基地,見到10多個村民剛除完草正打算回家吃午飯。
“年紀這么大了,還能找到活干,每小時能收入10元呢。”54歲的龔云敏已經來脆紅李基地務工5天了,對她來說,家門口就可以賺錢,這在以前想都沒想過。
馮慶國介紹,三合村的脆紅李是去年種下,通過農村“三變”,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方式,流轉土地種植脆紅李,其中公司占股50%,農戶占股40%,村集體占股10%。“脆紅李沒見效的前三年,土地入股的農戶每畝地每年有300元的保底收入。”
目前,三合村共有1800畝土地種植脆紅李,涉及230余戶村民,實現全村低收入困難戶全覆蓋。
“這兩年,通過個人帶頭、龍頭公司帶動等多種模式,三合村的‘山字經’念得越來越好,致富路也越鋪越寬。下一步,我們還將因地制宜,發展更多產業,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馮慶國說。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