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來源:民生周刊 閱讀數:
寧夏回族自治區突出結構調整,提質增效轉方式;突出科技創新,示范引領強支撐;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機制添活力;保護利用并重,綠色發展可持續。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具體到寧夏如何推進,日前,《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黨組書記、廳長王文宇。他表示,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圍繞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結構、提升品質、打響品牌、拓展市場,增加收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民生周刊: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您是怎么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王文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生產者通過組合土地、勞動力、資金和技術等要素,給社會提供高品質的產品,目的是更好地滿足市場,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當然,前提是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過程中,實現農村宜居宜業。
民生周刊:近年來,寧夏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哪些成績?
王文宇:首先是創新政策措施,強農惠農助發展。我們調研制定了“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劃意見,進一步明晰了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認真宣傳落實自治區新一輪特色優勢產業扶持政策,綜合運用直接補貼、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貸款貼息、實物租賃、產業基金、農業保險等7種扶持方式,2016年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各類農業項目資金36.2億元,其中中央資金25.6億元。全區涉農貸款余額1731.9億元,同比增長4.1%。農業招商引資項目落地189個,到位資金151億元。
其次是聚焦特色產業,優化結構促轉型。突出“1+4”特色優勢產業,優化糧食種植結構,適度調減籽粒玉米面積,恢復優質小麥面積,穩定水稻、馬鈴薯面積,創建糧食綠色高產高效示范168萬畝。推進草畜產業節本增效,建立示范點605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12個,“糧改飼”試點縣擴大到5個,全區奶牛存欄達到59萬頭,同比增長0.9%;肉牛、肉羊飼養量達到260萬頭、1760萬只,同比分別增長4%和3.5%,肉蛋奶產量達到52.1萬噸、10.9萬噸和20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4.9%、3%和8.3%;利通區、賀蘭縣列入國家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研發中心落戶寧夏。實施蔬菜增供增收“雙百工程”,建設永久性蔬菜基地60個,創建蔬菜標準園19個,瓜菜種植面積達到314萬畝。推進漁業生態高效養殖,適水產業面積達到75.6萬畝,農作物制種、小雜糧、油料、生豬等地方板塊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然后是延伸產業鏈條,融合發展增效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新增*龍頭企業2家,自治區級118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達到60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交易企業8家,寧夏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59家。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推進原料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一體化發展,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組織區內100余家企業在福建、上海、廣東、云南等地舉辦系列展銷推介活動,邀請全國知名蔬菜經銷商走進寧夏開展產銷合作,復制推廣供港蔬菜產銷模式,建立供滬、供粵、供渝蔬菜基地19個。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建設縣級農業信息服務中心22個、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基地32個。開展休閑農業推進年活動,全區休閑農莊發展到684家,從業人員1.76萬人,銀川市、彭陽縣躋身全國休閑農業示范市縣。
在促進綠色發展上,我們堅持禁牧封育不動搖,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獎補政策,補播改良天然草原34萬畝,人工種草面積達到800萬畝,草原植被綜合覆蓋度達到52%。
2016年,全區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區糧食總產達到370.6萬噸,實現“十三連豐”;農業增加值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939.7元,增長9%,增速連續8年高于城鎮居民,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民生周刊: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寧夏還面臨哪些瓶頸?下一步寧夏將重點做好哪幾個方面的工作?解決哪些突出問題?
王文宇:當前,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加快轉型升級的新階段,隨著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特色優勢產業效益逐步顯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較好的生產基礎和物質基礎。但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寧夏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農業結構還不盡合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銜接不緊,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帶動,加工轉化率偏低。二是農業生產效益還比較低,與“一特三高”特別是高端市場、高效益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寧字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還不夠。三是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用水、耕地資源、土壤環境的“弦”繃得很緊,農業防災減災、動植物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四是受經濟下行壓力和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業發展中的這些問題,主要在生產端、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宜居宜業,必須把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主線,重點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要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基本盤,重農強農、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穩定,是中央和自治區對農業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們要把“穩”作為基礎和前提,穩定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肉蛋奶、瓜果菜綜合生產能力,保證農業農村經濟適度增速,穩步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在“穩”的基礎上,要把“進”作為主攻方向和目標,確保優質高端農產品有效供給,積極在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農村改革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二是要始終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要把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作為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緊扣農民收入四項構成,深入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搞活農產品流通,延伸產業鏈、健全價值鏈,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扎實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穩定擴大務工渠道,鼓勵創業創新,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全面落實各項財政支農政策,及時兌現各項農業補貼資金,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盤活農村資產資源,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
三是要始終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打造集研發、生產、加工、營銷、文化、生態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聚焦“1+4”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四是要始終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導向作用,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緊緊依托龍頭企業倒逼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優化配置,拓展產業鏈、構建利益鏈、完善服務鏈。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在全面落實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7種財政支農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促進農村創業創新,加大涉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落實農村創業創新支持政策,為各類返鄉回鄉人員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民生周刊:2017年將重點抓好哪些工作?
王文宇:今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寧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聚焦“1+4”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實施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戰略,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出一條符合寧夏實際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預期目標: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50萬畝,總產穩定在360萬噸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左右。
著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全面落實“1+4”特色優勢產業現代化推進措施,穩糧強畜優菜,促進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加快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發揮“五大之鄉”的品牌優勢,做特、做精、做靚“原字號”“老字號”“寧字號”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著力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圍繞“1+4”特色優勢產業,深化農科教、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著力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伸產業鏈條,努力構建“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格局;著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全面落實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繼續深化“2+4”農業農村綜合改革。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