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12/16 9:28:00 來源:眉山日報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中,培育新型主體,統籌各方關系,發展畜牧業,在定點屠宰場和大型規模養殖場建設與生產相適應的網絡視頻監督設施,全面實施畜禽標識可追溯機制,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這句生動而深刻的話。其中飽含著對農業的思索,對農村的諳熟,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厚誼,激勵我們基層畜牧獸醫人員,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中,培育新型主體,統籌各方關系,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培育新型主體
在不減量的情況下調整結構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養殖戶的數量將迅速減少,但是作為與糧油并列的畜禽、漁產品的消費量將呈上升趨勢。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人均肉類的消費量為12.7公斤,1990年為15.9公斤,2013年達到61.5公斤。從全國看,沿海發達省份的散養、適度規模戶已經很小,浙江省一個縣的散養量還不如西南部一個縣較大村的散養量。培育畜禽養殖新型主體需要把握三個重點:一是堅持畜禽養殖業的門檻。各類項目、補貼、風險防范主要范圍應是標準、設施、環保型養殖場,在平均利潤日益低下的情況,散養戶逐步退出這個行業。以近五年主要畜禽價格波動為例,生豬價格最高達22元/公斤,最低僅10元/公斤,肉雞(飼料飼養)價格最高達16元/公斤,最低僅6元/公斤,且變化周期從兩、三年波動一次縮短為三個月至半年波動一次。二是培育家庭牧場、合作社。以省級示范場的數量標準為參考,如生豬存欄500頭,小家禽存欄2萬只,肉牛存欄200頭,符合設施環保要求。三是引入農牧企業,發展“公司+農戶”,協調好企業融資、土地等問題,保護農戶的談判、議價權。
統籌各方關系
在不破壞的基礎上優化區域
“嘴巴吃著回鍋肉,鼻子聞著豬糞臭;廚房建在圈舍邊,疫病潛伏你我間。”這是畜牧業單家獨戶盲目、低效發展的真實寫照。農村面源污染,尤其是畜禽養殖污染在個別區域十分嚴重,國務院今年起實行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省、市、縣也分別制定實行了相關規劃、專項整治行動,統籌發展與保護的任務很重。養殖場的選址、修建、項目補貼、廢棄物轉運、排放、綜合防治與利用涉及6、7個部門職責,有交叉、重疊、關聯,需要統一指揮、分工合作。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明確禁養區、限養區,具體劃定到村、組,廣泛宣傳,建立禁養區養殖戶退出機制。禁養區內一律不批準新建養殖場(小區)、適度規模戶,不享受畜禽養殖的政策項目資金。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城市規劃區等率先開展聯合整治行動。
強化監督監管
在不失位的過程中確保安全
畜禽品種改良、飼料獸藥投入、疫病防控(包括狂犬病、血吸蟲等人畜共患病)、產地、屠宰檢疫,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供應上市的就是“問題肉”、“問題奶”。動物衛生監督和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需要進一步強化,完善縣、鄉實驗室的建設,使其具備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的能力,滿足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控制和撲滅。在定點屠宰場和大型規模養殖場建設與生產相適應的網絡視頻監督設施,全面實施畜禽標識可追溯機制。
畜牧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壯大產業,需要在提供優質安全、豐富產品中服務社會。有一天,父老鄉親不必再為潲水、酒糟喂豬而奔波,不必再為養雞下蛋籌學費而辛勞,不必再為素食三餐盼年節而等待,這就是我們幸福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