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4/8/19 11:16:00 來源:人民網 閱讀數:
8月的青藏高原山青云白氣候宜人,碧綠的草原深處一片片五顏六色的野花環繞著清澈的河水,一群群牛羊如黑白珍珠般播撒在山坡上,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展示著青海高原獨特的魅力……
就在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歷經6年之久,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時,草原上又傳來一大喜訊:6月12日,農業部批復在我省設立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并于8月22日在西寧舉行授牌和開展農業援青合作對接活動。
探索
青海是我國的五大牧區之一,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在維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完整性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特殊作用。
然而,就在可利用草場只有4.74億畝的青海,過去由于牲畜的無序發展和草場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90%以上的草場出現不同程度退化。隨著牲畜數量的無序增加,人、草、畜矛盾越來越突出,加之牧區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難以與社會化大生產的市場經濟有效對接,致使部分區域的畜牧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單靠走數量擴張的路子已到了盡頭。還因語言不通和缺乏勞動技能,牧民群眾處于留不住、出不去的尷尬境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已成為發展牧區經濟的惟一選擇。
黨的十八大提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農業部對青海“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新定位,給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態立省”和建立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的要求下,全省廣大牧區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以創新的智慧、踏實的作風、科學的方法,先行先試,“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全國牧區率先探索并實踐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
發展
回眸全省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歷程,從最初7個純牧業村合作社試點,到全省883個純牧業村全覆蓋,再到目前961個村、11.5萬牧戶從中受益。青海農牧區、青海農牧人一步步從艱難中走來,率先在全國牧區提出并實踐了以合作社為基本組織形式的草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機制;率先在全國牧區創新并實踐了“股份制”、“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等在牧區基本政策不變基礎上進行牧業資源優化重組的新機制;率先在全國牧區創新并實踐了“培植產業-轉移牧民-核減牲畜-保護草場”的草原生態保護新機制……
“多年來,全省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組建為核心,以飼草料產業發展為基礎,以草原生態獎補機制為手段、以游牧民定居工程為保障,堅持‘四位一體’綜合施策;強化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堅持典型示范、提升科技水平、改善畜牧業基礎條件,拓寬牧民轉移增收渠道,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和加強組織領導八項措施,使生態畜牧業建設實現了統籌規劃,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整體推進的局面。”省農牧廳廳長張黃元說。
為有序加快生態畜牧業建設步伐,我省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為探索推進階段,以提高牧民的組織化程度,搭建生態畜牧業建設組織平臺為主要內容,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模式,建立科學發展機制。第二步為提高完善階段,以大力開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能力建設為核心內容,努力實現生態畜牧業建設牧區全覆蓋。第三步為鞏固提升階段,在牧區逐步建立起以合作社為主體,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為標志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經營模式,在提高飼草料科學調制利用水平和畜牧業綜合配套技術應用水平同時,增強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合理挖掘畜牧業發展潛力,提高綜合效益。
2013年,我省在245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展了能力提升示范創建工作,篩選的50個合作社通過省級認定并進行扶持。同年,在海西、海北、海南三州17個合作社實施了藏羊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今年全省又組織150個合作社開展能力提升示范創建,計劃擇優認定其中100個合作社并進行扶持。并選擇了60個合作社繼續開展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并采取牧民合作社+龍頭企業方式,引導合作社加快品牌注冊,開展特色產品加工生產。
成效
截至目前,我省已全面完成探索推進階段任務,實現了生態畜牧業建設883個純牧業村全覆蓋。去年又啟動了提高完善階段的工作,在半農半牧村正式推進了生態畜牧業建設,目前已有78個半農半牧村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通過建設,生態畜牧業建設成效進一步突顯,主要表現在:合作社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草原生態保護成果得到鞏固,牧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經農牧部門統計,目前全省已組建的961個合作社,牧戶入社率和牲畜、草場整合率均達到66.9%以上,其中通過省級考評認定的50個合作社,牧民入社率、草場和牲畜整合率達到了82.6%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出近16個百分點。
省農牧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334個合作社實現了統一組織經營和技術服務,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模式,為牧業技術推廣奠定了基礎。僅去年牦牛復壯面同比增加了18.75萬頭,藏羊本品種選育面同比增加27萬只;藏羊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母羊在枯草期失重比傳統放牧母羊減少8公斤,羔羊繁活率提高5個百分點,羔羊6月齡活重提高14至21公斤,加快了草地畜牧業發展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現在全省已完成減畜570萬羊單位,超載牲畜核減率達到100%。在合作社統一組織下,2013年牧區共種植飼草151.3萬畝,建成牛羊季節性育肥場(小區)232個,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萬頭(只)以上。據省草原監理站監測,2013年天然草場產草量達到平均每畝178.5公斤,比2011年提高12.19%。
當前全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中,65%以上均開辦有不同規模的特色畜產品、民族工藝品加工廠,有12個合作社利用旅游資源發展餐飲、住宿業,有3個合作社利用礦產資源與企業共同開展礦產開發。
張黃元說:“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過去以畜牧業為主、采集業為輔的二元收入結構,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2013年,50個示范創建社牧民人均純收入達7291元,較同期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高1094.6元,較2010年提高3079元,平均增速保持在20.1%,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