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11/16 9:00:00 來源:河南農業信息網 閱讀數:
薄霧籠罩下的漯河市郾城區李集鎮西孟村格外靜謐。被雨水沖刷過的天種牧業生豬養殖場周圍千畝連片麥田,與其他地塊相比也略有不同,地頭每隔30米就有一個白色管子伸出地面,地下的黑色主管道與養殖場北面的污水處理池相連。
在污水處理池旁,兩個1000立方米的巨型發酵罐在晨霧中清晰可辨,年出欄4萬多頭生豬的養殖場所有污水均被輸送至罐內,發酵處理后的水排進超萬立方米污水處理池中,再經泵房加壓向麥田的管道輸送。
“明年天再旱,就能用處理過的污水澆地了。”天種牧業總經理呂金龍告訴本報記者,養殖場產生的糞水集中回收后送入罐體發酵,生成的沼氣供西孟村和東孟村免費使用,沼渣烘干后生產成有機肥料,沼液在污水池中沉淀稀釋后澆地,“每天循環處理150噸糞水毫無壓力,在我們這里(養殖場)一年四季都聞不到異味。”
像天種牧業這樣正在創建的農牧結合養殖場,漯河市還有50個。初步統計,今年全市養殖場已累計新建污水儲存池18.7萬立方米,新建沼氣5.92萬立方米,流轉周邊土地8.5萬畝,鋪設污水輸送管道5.8萬米。
畜牧業是漯河市重要的支撐產業,但近年來畜牧業規模化發展與種植業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大量畜牧業污染物不能被資源化利用。今年初,漯河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出臺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符合條件的養殖場最低可獲獎補資金30萬元,最高可獲獎補100萬元,今年財政獎補資金將超過1000萬元。
按照出臺的扶持政策,漯河市、縣畜牧部門廣泛宣傳動員,抓培訓,樹典型,搞服務,極大調動了養殖場戶的創建熱情,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的試點企業正是政策促動的結果。
“不僅如此,市里還將整合農業、畜牧、環保、林業、水利等各類涉農資金,對生態畜牧業優先扶持、重點傾斜,確保發展生態畜牧的企業畜糞和污水全部用于農田施肥,力爭用3到5年時間,使全市規模化養殖場全部實現農牧結合、廢物利用、生態循環。”漯河市畜牧局局長吳書清說。
今年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明確提出,要強化激勵措施,扶持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就在近期,省里也對發展生態畜牧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
而在國家和省里出臺政策之前,漯河市生態畜牧業已邁出了穩健的一步,政策措施與國家及省里的政策同頻共振,這也注定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半壁江山的漯河將迎來產業轉型升級的拐點期。
“漯河是中國食品名城,也是生態宜居城市,從食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角度來講,發展農牧結合的生態畜牧業是必然選擇。”漯河市委常委、副市長劉瑞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