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9/22 11:42: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市熱帶叢林地區,一項意在將當地稀有的豬肉品種“小耳豬”,以及“茶花雞”推向市場的探索,彌合了農民養殖戶的經營風險。
這便是在“企業+合作社+專業養殖農戶”模式基礎上,以設立基金的方式,鼓勵更多農戶,乃至貧困農戶也參與到小耳豬和茶花雞的養殖中來。
這樣的探索也是西雙版納州打造“生態立州”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戰略
過去十年間,中國的肉類消費增長強勁,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肉類消費來自中國。然而,與此同時,中國肉類食品安全問題此起彼伏,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追求綠色生態食品成為消費的新潮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明天”論壇上表示,云南省生態環境資源十分優越,未來應將保護和開發有機結合,科學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讓邊疆群眾得實惠。
西雙版納把“生態立州”列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六大戰略之首,提出在全省率先建設生態州的目標。到2015年,力爭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培育5戶以上年產值達億元的產業化龍頭企業。
以當地特產的小耳豬和茶花雞為例,在2006年農業部第29號公告中,小耳豬被列入“*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茶花雞也在2006年、2009年分別列入云南省級和*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品種。
但小耳豬年產不足2萬頭,茶花雞在西雙版納州也只有20萬羽,這些珍貴的生態食品就算在云南當地都一物難求。
因此2007年起,西雙版納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小耳豬保種與產業化開發,還編制了《西雙版納滇南小耳豬2009年~2015年發展規劃》,以促進小耳豬產業發展。
基金創新
除了增加投入,西雙版納也在探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公司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用科學化、標準化手段創建品牌,打造滇南小耳豬品牌。
成立于2013年5月的曼飛龍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公司——通過選擇與西雙版納州的農業合作社及農戶合作,讓當地農戶規模飼養小耳豬以及茶花雞,并指導當地農民在原生態環境中建設家庭農場,然后對小耳豬和茶花雞進行收購。經過專業屠宰冷凍包裝以后,將運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銷售。
據西雙版納曼飛龍生態產業開發公司(下稱“曼飛龍”)董事長曾高偉介紹,他們在西雙版納全州范圍內精挑細選的合作社,每一合作社由幾十戶到上百戶農戶組成,技術人員幫助合作社制定規范、嚴格生態養殖、養殖疾病防治、保護環境等。
而為了減輕農戶的養殖風險,讓貧困的農戶也能參與進來,曼飛龍計劃設立三個基金來擴大養殖規模。
曾高偉進一步介紹說,上述基金分為:一是免息貸款基金,幫助特別貧困的農戶貸款購買仔豬、雞苗,改善舍房及環境;二是風險控制基金,分擔農戶在養殖過程中因疫情、自然災害等意外情況造成的損失;三是預付款基金,對誠實守信的合作社和農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預付款,讓他們放心飼養。
曾高偉表示,為確保產品質量,公司還建立起一套可追溯的管理體系,對屠宰、加工、包裝各環節、流水線關鍵點進行控制,堅持把品質管理貫穿到飼養、生產、檢測、倉儲及配送的全過程,以打造一條高效規范的完整產業鏈。
目前,曼飛龍公司已推廣“小耳豬”8萬頭、“茶花雞”20萬羽,建立起高品質的養殖加工體系,主打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