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8/30 9:09:00
來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近年來,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會同省有關部門和各地,深入推進實施農業產業化“671”轉型倍增計劃,以產業轉型促提質提效發展,強化落實扶持措施,努力增強產業發展實力,同時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美好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會同省有關部門和各地,深入推進實施農業產業化“671”轉型倍增計劃,以產業轉型促提質提效發展,強化落實扶持措施,努力增強產業發展實力,同時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美好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進規模養殖,夯實轉型基礎。落實國家生豬奶牛標準化規?;B殖扶持政策,近3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扶持資金2.7億元,建設生豬奶牛標準化規?;B殖場(小區)1281個。繼續組織實施“千區萬場規模化推進工程”,開展省級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場(區)認定,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投資補助形式分級扶持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大力發展適度規模健康養殖,推廣標準化養殖模式,促進農牧結合生態養殖。以優勢區域發展為重點,加快建設江淮和淮北生豬、江淮和沿江家禽、淮北肉牛、肉羊和城郊奶牛等草食動物規模養殖區域生產基地。2012年,全省畜禽規?;B殖比重達到62%,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全省畜牧業產值1119.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30%。畜禽規?;洜I成為引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促進產業集群,建設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立足區域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條件,以畜牧業現代化為方向,突出重點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強化建設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加強重點龍頭企業發展戰略謀劃,落實支持措施,為企業跨地域發展、建設用地、投資方式轉變、環境治理等方面做好協調服務和政策支持工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指導各市及有關企業深入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繼續將有關畜牧產業化重大項目列入省“861”行動計劃,進一步做好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和銀企對接工作。近3年來,全省畜牧產業招商引資落地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近300億元,有力推進了各地特色區域主導產業發展。2012年,全省畜牧企業進入*龍頭企業9家,占我省龍頭企業“國家隊”的近三分之一;省級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72家,占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的30%;全省畜產品加工產值達到795.2億元,產業集群和超大型龍頭企業呈顯突破發展的勢頭。
加快肉牛羊產業發展,推進產業結構戰略調整。我省發展肉牛肉羊產業資源豐富、條件優越。近年來,國內牛羊肉市場供給不足,價格水平呈持續上漲趨勢。為搶抓發展機遇,省有關部門把肉牛羊產業作為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產業予以支持,加快謀劃出臺扶持全省肉牛羊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力爭到2017年,全省存欄肉用能繁母牛100萬頭,肉牛年出欄200萬頭以上,牛肉產量30萬噸;存欄能繁母羊800萬只,肉羊年出欄2000萬只以上,羊肉產量30萬噸,實現全省肉牛肉羊產業千億元產值目標。
加強防疫保障體系建設,提升質量安全水平。近3年,省有關部門安排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投資8446萬元,初步建成覆蓋省、市、縣、鄉的動物防疫網絡體系。加強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預報,提高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能力。繼續推進各級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阜陽市、合肥市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適時擴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范圍,實現動物疫病防控區域化管理。在今年的禽流感疫情防控中,全省動物防疫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強化生態保護,助力建設美好鄉村。按照全省美好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在水源保護區和景觀建設等特殊區域合理劃定畜禽禁養區。加大生豬、奶牛標準化規?;B殖場(小區)建設投入,加快散養畜禽向集約化養殖轉變。強化農村沼氣工程、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和人工濕地建設,加強畜禽排泄物綜合治理,協調推進畜牧業現代化與美好鄉村建設。打造皖東特色畜牧產業基地滁州市發改委滁州市農委
近年來,滁州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依托南京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突出家禽、生豬和奶業發展,努力打造皖東特色畜牧產業基地。2012年,全市肉蛋奶總產48.60萬噸,同比增長4.72%;牧業產值109.52億元,同比增長11.86%;畜禽規模養殖戶3.54萬戶,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以上,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創建了10家省級畜牧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31家;生豬屠宰加工能力達到300萬頭、家禽屠宰加工能力1.3億只、牛奶日加工能力150噸。
項目帶動。充分利用國家扶持“三農”發展的政策,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利用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將所有鄉鎮畜牧獸醫站進行了改擴建,添置了必要的儀器設備,增強了服務手段;利用國家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項目,每年扶持40多個生豬養殖場的建設,鞏固了全市生豬養殖大市的地位;利用國家“菜籃子”項目,提高了全市生豬、家禽、牛羊的供給能力。
示范創建。近年來,市、縣兩級相繼出臺了多項扶持畜牧產業發展的政策,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品牌創建都給予資金扶持。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糞污無害化的要求,廣泛開展部、省、市三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促進生產方式轉變,提高畜禽養殖標準化水平。全市共創建部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10家、省級27家、市級140家。
招商引資。滁州市縣同步,協力招商,泰國正大、美國嘉吉、廣東溫氏、江蘇雨潤、北京德青源等國內外知名的43家大型畜牧類企業紛紛入駐滁州,產業涵蓋豬牛羊、雞鵝鴨,涉及畜牧業中的飼料、獸藥、種業、養殖、屠宰加工等多個環節。其中,跨國公司2家,國內知名企業6家,年增生豬產能300萬頭、家禽1.5億只、肉牛1萬頭、肉羊10萬只,新增畜產品產量與全市現有總量相當。以產業帶建設促進提質提效發展淮北市發改委淮北市畜牧獸醫局
淮北市立足主產區優勢,加快形成特色鮮明、效益顯著、優勢明顯的四大產業帶。一是杜集區肉鴨產業帶,擁有種鴨15萬套,年孵化能力近1000萬只,年屠宰加工肉鴨1500萬只,帶動周邊肉鴨養殖戶1000余戶;二是烈山、濉溪生豬產業帶,初步實現了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良種化發展。年出欄瘦肉型商品豬近50萬頭,成為全省重要的種豬和優質商品豬生產基地;三是相山區奶牛產業帶,以安徽曦強乳業、淮北華潤牛業、淮北金川牧業等為龍頭帶動,奶牛養殖量3000頭以上;四是濉溪、杜集、烈山沿堤、沿山肉牛羊產業帶,已形成年飼養量30萬頭只的肉牛羊生產基地。2012年底,全市肉蛋奶總產達20.06萬噸,養殖業總產值達44.99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5%,人均畜禽業收人1500多元。
政策引導。市政府先后出臺《淮北市加快畜牧業發展實施意見》、《淮北市扶持養殖小區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個人為主、政府獎補、信貸補充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運作機制,鼓勵當地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技術的種養大戶發展規模養殖。
龍頭帶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好招商引資政策,相繼引進落戶山東六合集團、天津寶迪集團、湖南唐人神集團、南京雨潤集團等*龍頭企業。全市已形成生豬500萬頭、家禽超億只、乳品4萬噸、飼料200萬噸的生產加工規模。2012年,全市各類規模養殖小區100多個,規模養殖場1000多家,帶動能力較強的畜牧專業合作組織50多個,規模養殖水平75%以上。
科技提升。在養殖品種上,不斷提高良種技術,好中選優,優中選精,進行品種改良,實現畜禽品種優良化,三元肉豬養殖比例70%以上,家禽良種率達90%以上。在產品質量上,通過強化動物衛生監督,畜產品中違禁藥物檢出率逐年降低,畜產品和飼料質量的安全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飼料產品平均合格率為90%以上。著力推進家禽產業集群發展宣城市發改委宣城市畜牧獸醫局
長期以來,宣城市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培育家禽業產業集群,打造禽業強市”為總體目標,建立以種禽生產、標準化商品禽養殖、飼料生產、加工冷藏、物流配送、綜合開發利用為一體的產業體系,全市家禽業在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各領域結出累累碩果,一個“特色加規模加品牌”的產業集群全面形成。
提升發展水平。近年來,全市著力加快畜牧產業化發展,尤其是家禽業養殖規模、加工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2012年,全市家禽年飼養量達2.5億只,規模養禽場達4500個,規模養殖比重達95%以上;擁有市級以上禽業龍頭企業106家,其中*龍頭企業5家,省級26家、市級75家;有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養殖小區(場)90個,其中部級10個、省級17個、市級63個;基本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標準化養殖小區+專業農戶的產業化組織體系。
健全繁育體系。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存欄種禽總數為473.55萬套,其中祖代(原種)種禽為23.43萬套,父母代種禽305.98萬套,種用商品代家禽為144.14萬套;種禽場總數為116個,其中種雞場71個、種鴨場33個、種鴿場7個、種鵝場5個,年孵化苗禽能力近10億只。種禽生產能力居全省第一,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家禽新品種培育取得巨大成果;通過國家品種資源委員會審定的家禽新品種(配套系)有5個,填補了安徽省的空白。良種繁育水平和良種覆蓋率居全省前列。
完善配套產業。全市擁有家禽屠宰加工企業19個,屠宰加工能力每小時5.6萬只;凍庫19個,能儲存畜禽肉品1.7萬噸;畜禽熟食加工企業5個;飼料加工備案企業13個,產能每小時286噸;有機肥加工企業5個,年生產有機肥20萬噸;家禽業加工產值150億元,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逐年提升。禽業已成為宣城農業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
加強品牌建設。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是安徽距上海最近的省轄市,家禽產品進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運輸速度快、物流成本低。全市85%以上的家禽及其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并在上海設立了連鎖直營店。“和威”牌白羽肉雞在蘇南和杭嘉湖市場居主導地位,“太陽”牌肉鴨占據南京10%的市場份額,“五星”牌肉雞、“劉郎休閑食品”、立大“溜味族”、“鳳達”牌雞蛋、“山中鮮”牌土雞在長三角市場美譽度較高。以現代農業“兩區”建設促轉型發展宿州市發改委宿州市農委
近年來,宿州市以現代農業“兩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面向市場,大力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2012年,全市實現畜牧業產值150.4億元,肉類總產48.5萬噸,居全省第二位;禽蛋產量23.8萬噸,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共有省級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市級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85家,同比增加了32.9%和26.8%。各類畜牧合作經濟組織159個,規模養殖小區510個,帶動農戶25萬戶,實現加工產值120億元以上。
扶持龍頭企業。全市按照“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外向型”的方向,加快建設以大中型龍頭企業為主、中小型龍頭企業為輔,多元帶動、群體發展的龍頭企業體系,形成大企業引領、龍頭帶動、重點突破的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格局。重點培育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目前已有較強基礎和實力的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加工銷售能力,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形式,興辦生產基地,發展訂單畜牧業,促進畜產品原料基地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
提升規?;健=陙?,宿州市結合“畜牧科技人員進萬家活動”,在全市范圍內推進標準化示范建設,畜禽養殖標準化進程明顯加快。靈璧縣唯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企業被認定為“部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安徽強英鴨業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標準化規模畜禽養殖示范場(小區)”,宿州市新聯禽業有限責任公司等45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標準化規模畜禽養殖示范場(小區)”。
強化品牌培育。全市針對畜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品牌少,品牌意識不強,對企業和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重點引導龍頭企業推進科技創新,采用新工藝、推廣新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從生產資料供應到技術保障,再到產品分級、包裝、儲運等都要嚴格按照生產標準和技術規范操作。引導省市龍頭企業把品牌建設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增強農民帶動力、擴大企業影響力的一項戰略性舉措來抓。大力推進畜牧產業延伸升級蚌埠市發改委蚌埠市農委
近年來,蚌埠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依靠先進養殖技術,創新經營模式,畜牧業實現了轉型升級、快速發展。2012年,全市實現肉類總產30.7萬噸,同比增長5.47%,奶產量1.98萬噸,同比增長4.2%,規上畜禽產品加工企業15家,實現產值36.2億元,同比增長46.6%,農民人均純收入7674元,增長16%,增幅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延伸產業鏈。現代牧業投資24億元,打造了“種、養、加、銷、游”一體化全產業鏈的現代企業,從建成全國*的10萬畝紫花苜蓿生產基地開始,到全國*的4萬頭規模奶牛生產基地,再延伸到年產鮮奶20多萬噸的液奶加工廠,帶動周邊農戶1000余人,年貢獻稅收5000多萬元。和平乳業項目和大成食品熟食加工項目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的全產業鏈發展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畜牧業產業化水平、抗風險能力、增值潛力大大提升。
提升規模化水平。近幾年來,全市每年安排4000萬元資金用于土地流轉以獎代補,全力推動農村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集中。全市已建成年出欄百萬只的標準化養雞場36家;萬頭以上豬場7個,存欄100頭以上奶牛場11個,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400個,其中省級示范場15個,*示范場4個。全市畜牧規模養殖比重達63%,家禽規?;B殖比重達95%。
創新經營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科技創新等措施,著力提升農業、延伸農業、增值農業,打造一、二、三產聯動,上下游融合的產業體系。目前,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農民參與的畜牧業發展模式正在蚌埠悄然興起。安徽豐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建設的10萬頭肉牛養殖,以高檔和牛養殖加工為重點,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協會+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全面實行訂單生產,使原料生產、供應和產品加工、銷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行封閉的全產業鏈化生產,形成集聚優勢、規模優勢和特色優勢。到2015年,全市將形成以南京雨潤為龍頭,帶動存欄200萬頭生豬養殖和屠宰加工;以臺灣大成和大連成達為龍頭,帶動存欄1億只肉禽養殖和屠宰加工;以現代牧業為龍頭,帶動6萬頭奶牛養殖和牛奶加工;以豐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30萬頭肉牛養殖和加工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