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8/1 9:20:00 來源:浙商網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春種麥,夏弄稻,侍桑養豬過光景,曾是水鄉人民千百年來的勞作方式和謀生手段。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供港豬”的政策利好影響,豬越養越多,最多時全市一年生豬飼養量達734萬多頭,占全省飼養量的19%,相當于344萬嘉興人每人養了兩頭豬,成為當地農民主要增收方式。
水鄉嘉興,田野河網縱橫,港浜星羅棋布,境內一馬平川。
春種麥,夏弄稻,侍桑養豬過光景,曾是水鄉人民千百年來的勞作方式和謀生手段。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供港豬”的政策利好影響,豬越養越多,最多時全市一年生豬飼養量達734萬多頭,占全省飼養量的19%,相當于344萬嘉興人每人養了兩頭豬,成為當地農民主要增收方式。
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水黑了,河臭了,一些秀美村莊慢慢變為臭氣彌天的養豬村。
如何找回失衡的生態,讓嘉興重回“夢里水鄉”?今年以來,嘉興市委市政府以水環境治理為契機,開展生豬養殖業減量提質,計劃到2013年底生豬存欄量控制在200萬頭內,到2015年底控制在150萬頭內,結合“三改一拆”行動,倒逼生豬養殖業轉型升級。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生豬存欄量較去年底減少近40萬頭。目前,全市已拆除違建豬舍340.19萬平方米。其中,嘉興*的生豬養殖區——南湖區已拆除違建豬舍164萬平方米,禁養區內八成違建豬舍已被拆除。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嘉興南湖區,進村莊,走農家,實地探訪。
人畜關系如何重塑
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結合“三改一拆”,拆除違建豬舍
時近中午,我們走進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大家圍坐在養豬戶徐鋒家廳堂的飯桌前,舉目望去,門前一片開闊,微風拂過,送來陣陣青草味。
“一個月前,我們家還在豬舍包圍中。”今年44歲的徐鋒用手畫了一個圈說,他家房子周邊搭建了一圈豬舍,只留一個口子進出。
如今,我們已難覓豬舍的影蹤。只有墻角疊放的一堆豬飼料包裝袋,仿佛述說著徐鋒的養豬史。“豬舍加起來有850多平方米,一年出欄數超1000頭。”徐鋒養豬已有十幾個年頭,年成好時,一年收入有二三十萬元。
徐鋒沒想到,他的養豬史會這樣戛然而止。今年5月,徐鋒家的違建豬舍被列入禁養區,必須拆除,政府扶持他轉產轉業。與徐鋒一樣,南湖區共有5475戶養殖戶被劃入禁養區,涉及違建豬舍總面積158.16萬平方米。
為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今年上半年,嘉興市人大常委會向省人大提出立法建議,認真貫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出臺的《關于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決定》。根據《決定》,嘉興在全市設立了生豬禁養區:市級及以上河道兩側200米、區級河道兩側100米范圍內,景區、城鎮規劃區、工業園區(功能區)及周邊500米范圍內,省級以上公路兩側、鐵路兩側、區級骨干公路兩側、城鄉一體化新社區X規劃點及周邊100米范圍內。
“設立禁養區,是因為環境已無法承受污染之重。”南湖區農經局局長朱銀洲說,去年全區生豬存欄量60萬頭,1頭豬的糞便排泄量相當于7個人的排泄量。
事實上,畜禽污染早已沿著密布的河網,擴散至整個嘉興地區。有數據為證:畜禽養殖業排放的COD和氨氮量,占嘉興全市污染物總排放量的40.9%和30.6%,其中豬糞尿達排放總量的70%。
開展違建豬舍專項清理行動以來,南湖區向全區黨員干部、中心戶、“兩代表一委員”發出倡議,要求帶頭拆、率先拆,鼓勵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大戶主動拆。大橋鎮由橋村黨支部書記沈海華將自家11頭帶胎母豬寄養別處,第一時間帶頭拆除了258平方米違建豬舍,他說:“關鍵時刻,黨員就該帶頭示范。”
南湖區農經局提供的一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全區禁養區內違建豬舍已拆除量占總量的77.9%,余新、鳳橋、大橋3個鎮的禁養區拆除比例達90%。
連日來,我們穿行在南湖鄉間采訪,禁養區的標識牌不時映入眼簾,隨著挖掘機揮舞的長臂,連片的違建豬舍應聲倒下,揚起塵土。更有許多違建豬舍早被夷為平地,復墾后,農民已種上了毛豆、番薯等農作物,昔日濃烈的豬糞臭也淡了許多。
“拆出來的不只是空間,還有美麗鄉村。”新豐鎮黨委書記陳新華拿出一份最新的《水環境質量月報》,顯示新豐監測點白馬水泥廠斷面水質同比有了較大幅度好轉。更令他欣喜的是,許多農民拆掉違建豬舍后,在房前屋后種上花草樹木,扮美庭院。竹林村養豬戶周根榮家的院子里已栽上了梨樹、桂花樹,“今后可以不聞豬糞臭,只聞桂花香了。”周根榮樂呵呵地說。
轉產轉業出路在哪
出臺政策鼓勵豬農轉產轉業,同時免費培訓豬農在家門口就業
天蒙蒙亮,42歲的張利群招呼上8名幫工,一頭鉆進自家門前的蔬菜大棚。不一會,一籃籃翠綠的生瓜被采摘出來,過秤、裝車,銷售一空。
“一畝地有個七八千元的收入不成問題。”張利群皮膚黝黑,家住新豐鎮棲凰埭村。這個村莊曾因村美水清,而有鳳凰來棲的美麗傳說。
傳說卻不再。近20年來,村里的豬越養越多,家家戶戶搭起違建豬舍,張利群也隨大流養起了豬,最多時養了12頭母豬。
豬糞味也越來越濃,河水也不復往昔清澈。“養豬有污染,市場風險也大,不是長久之計。”精明的張利群有了轉產的想法,并租了幾畝地開始種植大棚蔬菜。今年,她將違建豬舍一拆,便全身心撲在大棚上。
張利群敢于大膽創業,因為有一個“后援團”。“農民想轉業,我們推一把。”陳新華說,村里為張利群流轉了70多畝土地,并幫她注冊成立了新豐鎮第一個家庭農場。
“我是董事長,老公是總經理,我抓生產,他管銷售。”張利群打趣說,今年農場憑借農產品的好品質,成為兩個食堂和配菜中心的供貨商,一年毛收入起碼有三四十萬元。
拆了豬棚建大棚,想搞效益農業的養豬戶不少。為此,南湖區力推“萬元千斤”模式,“通過水旱輪作、大棚種植,1畝地年產出效益達1萬元以上,產糧1000斤以上。”朱銀洲說,他們已發放5000多冊技術手冊,推廣“大棚生姜—水稻”、“大棚西甜瓜—水稻”等15種生態高效農業,每本手冊上都附有典型農戶及技術專家的聯系方式。
輔導農民轉產轉業不只是紙上談兵。今年以來,新豐鎮成人技術學校開出了多期大棚種植技術培訓班,場場爆滿。此外,大橋鎮、余新鎮、鳳橋鎮、七星鎮等地的成人技術學校也紛紛推出果樹種植、家政服務等培訓班,以確保每戶希望轉產轉業的養豬戶都可獲得免費培訓。
晚7時,走進棲凰埭村村委會活動室,但見80多名養豬戶正在參加中式面點培訓。揉面、做包子、蒸包子……面點師傅手把手傳授,養了10多年豬的高麗珍學得格外認真。“培訓班辦到家門口,方便我們來學技術。”她說,面點技術挺適合自己,準備明年開一家早點店。
養豬戶的每個轉產轉業心愿,都會被聆聽。在竹林村村委會辦事大廳的墻上,張貼著一張轉產轉業調查匯總表。沈小妹,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水果種植;曹才根,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水產養殖;陳福海,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家政服務……全村906戶養豬戶的轉產方向都被一一標注清楚,并依此為他們提供免費培訓。
“有的放矢,才能提高養豬戶轉產轉業的成功率。”南湖區人力社保局負責人說,經調查摸底,禁養區共有養豬戶5475戶,生豬養殖人員7376人,勞動年齡段內的有5160人,截至7月底,已就業的有3554人,其中未就業的人員中希望繼續從事一產的有1093人,希望在二三產就業或創業的有513人。
養豬戶想進企業上班,也不成問題。在新豐鎮,每個星期都會舉辦一次主要針對養豬戶就業的招聘會,累計提供760余個崗位,企業錄用270多人。據統計,南湖區193家企業推出了2845個工作崗位,通過區、鎮、村三級勞動保障信息平臺發布,供養豬戶挑選就業。“招聘會辦到家門口,真方便。”永豐村的養豬戶王建強已成了上班族,每個月可以領到2000多元工資。
減量提質任重道遠
引導龍頭企業走品牌之路,同時探索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帶動周邊豬農致富
一間養有220頭肉豬的屋子,一定臭不可聞嗎?答案是,不一定。
嘉興敦好牧業公司就做到了。走進這家位于南湖區余新鎮明星村的農業企業,我們跟隨總經理陳曉棟走進生態養殖區的豬舍,進門處的一臺水簾空調,透來一陣涼意,卻幾乎聞不到豬糞味。
“秘密就在豬舍的構造上,我們采用了美國的養豬技術。”陳曉棟解釋說,他們引進了美國一家公司的水泡糞治污技術和生物發酵床治污技術。簡單地說,就是讓豬住在二樓,其糞便通過樓板縫隙滲下,聚集后進行生物發酵,再進入污水處理池,最終變成有機肥及沼液肥,實現零排放。
眼下,敦好公司已建了16幢這樣的生態豬舍,存欄4000頭。喂食有自動投料機,也不用清理豬糞,4000頭豬僅需一名管理員,著實讓人驚訝。
更值得一提的是,敦好公司配置了農業生態種植區,豬糞變成的有機肥用在種植綠蘆筍等瓜果蔬菜上,而蘆筍老莖葉又可變成喂養生豬的青飼料,一條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鏈被打通。“我的污水處理設施每天可以處理150噸沼液,可還田2000余畝。”陳曉棟說,該循環項目也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我省首個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項目。
“品牌也是減量提質的一大利器。”嘉興五豐牧業公司總經理蔡麗陽帶我們去看他的黑梅豬,這種豬肉賣60元一公斤,比普通豬肉貴一倍多。眼下,五豐公司已在嘉興市區的高檔社區周邊開出8家專賣店,并進軍“一號店”電子商務,試水網上賣肉。
蔡麗陽的父輩就養豬,當初也是村里的大戶。蔡麗陽并不想走低、小、散的養殖老路,他的目標直指生態、品牌。為此,他與中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合作,通過種植狐尾藻來消納沼液,并用狐尾藻打漿發酵喂豬,不僅節約飼料成本,豬肉也更生態,口感好,在嘉興當地已打響名氣。公司還帶動周邊近百戶養豬戶加入合作社,統一飼養標準,共走品牌之路。
除拆除禁養區內的違建豬舍外,全區還有130萬平方米的豬舍位于限養區內,如何解決這些養豬戶的“低、小、散”問題,做好限養區的減量提質工作?
通過多種形式提高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成首選。近年來,南湖區針對廣大散戶推出了“兩分離三配套”模式,即:干濕分離、雨污分離,配套沼氣池、沼液池和干糞堆積池,今年以來更是針對沼液和病死豬,加大整治力度,不斷規范豬農的養殖行為。
如今,每天有27輛槽罐車、6艘運輸船不停穿梭于南湖區各個養豬大村收集沼液。陸路不便、水路暢通的,用船只裝運收集;沼液儲存池遠離村道的,用管道引到路邊收集;養殖量大的牧業園區,專車早晚收集。
“限養區的生豬如何減量提質,還有許多文章要做。”朱銀洲說,接下來,農經部門將采取信息化管理,對養豬戶進行建檔,嚴控存欄、出欄數,以匹配環境承載量。此外,區里還將探索散戶集中養殖模式,并計劃引進知名的豬肉深加工企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養豬戶減量提質,確保減量不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