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4/18 16:16: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閱讀數:
近日,記者到生豬規模養殖戶中調查了解到,由于飼料成本上漲,養殖供大于求等原因,生豬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春節后一直處于下跌態勢。
供大于求,迎來傳統淡季
“今年春節后,生豬收購價一直下跌,目前已跌至6.7元/斤。”銅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肖師在說,“按現在的料肉比,收購價一旦低于7.5元/斤,養殖戶就會虧損。”
像于榮光一樣,全市因生豬價跌而虧損的養殖戶不在少數。有業內人士預測,除了一些規模很大的養殖企業或可幸免外,生豬養殖行業可能將面臨周期性虧損。
是何原因?
“供大于求仍是主因。”肖師在介紹,現在是生豬市場的傳統淡季,春節后,生豬養殖戶存欄有所增加,市民的香腸臘肉存量較大,需求相對減少。
記者了解到,隨著規模養殖戶的增加,生豬生長周期相對縮短,市場價格波動更快。以銅梁縣為例,全縣目前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戶已增加到740家,規模養殖率達45%。“現在已告別了過去三年一個漲落周期,幾乎年年都有漲有落。”肖師在說。
有漲有跌,成新的市場規律
現在的豬肉消費,一年內呈現出兩個小旺季(每年5月“雙搶”和8月大春收割)、一個大旺季(春節城鄉居民灌香腸熏臘肉)。在這“旺”與“淡”中,不免形成供大于求時價格下跌,供應不足時價格猛漲。“有漲有跌”已成近幾年來生豬產業中新的市場規律。
“雖然市場波動更快,但也有可利用的規律。”于榮光說,只要把握好了,就會在這“漲漲跌跌”中穩住陣腳,盈虧相抵,還是能賺點“小錢”。
于榮光說,在價格波動中,需要養殖戶,尤其是規模養殖戶,對市場行情作出更早、更科學的預見,*可能減小風險。
銅梁縣平灘鎮鼎鑫生豬養殖場年出欄生豬2萬多頭,已形成生產、屠宰、深加工、銷售產業鏈。養殖場負責人之一羅永義說,自從事生豬養殖5年來,有虧有賺,已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市場經驗。現在,除了延長產業鏈外,這家養殖場還通過自繁自養、合理儲備凍肉等方式在價格低時減少虧損,而在價格高時可“賺一把”。
羅永義說,鼎鑫養殖場從2008年開始養豬,5年中,有3年虧本,2年賺錢。但盈虧相抵,總的還是賺了700余萬元。
逢高逢低,各有應對招數
在這“過山車”式的價格漲跌中,規模養殖戶也摸索出一套應對的辦法。
“今年上半年出欄了3000多頭生豬,沒辦法,拖也拖不住,行情好就多賣點,行情不好就穩著,過了這個坎會轉好的。”于榮光對目前的價跌也沒有過多的擔憂。因為,他有一套應對的辦法。
除在價跌時“拖”出欄的時間外,他還通過自己開辦飼料廠,使每頭出欄肥豬可減少50元養殖成本。
“雖然在跌價,但心里有底。”土橋鎮大磨村年出欄300頭的養豬戶胡元剛告訴記者,他養豬5年多,平均每年都有四五萬元純收入,雖然現在看上去行情不景氣,但絲毫沒有動搖他繼續養豬的打算。“還是先觀望市場,逢低就適當減少存欄,賣仔豬減少虧損,逢高就增加出欄,少賣仔豬,多養肥豬。”
業界呼吁,調控應更合理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許多養殖戶都希望政府適當調整現有的生豬補貼政策,使其成為穩定價格的“防波堤”,和養殖戶現有的應對措施形成合力,進一步應對市場風險。
有養殖大戶提出,目前政府對生豬的補貼主要是在能繁母豬上。然而,在價跌時用補貼來刺激母豬的養殖,如果掌控不當,就會造成仔豬過量而導致下一輪的“市場過剩”。
如何更科學?有養殖戶建議:當市場行情下跌,生豬價格走低時,為減少養殖戶的損失,保護其養殖積極性不受挫,應重點補助出欄肥豬。
這一觀點得到了肖師在的認同。他表示,應對當前虧損現狀,政府還應在生產環節建立風險基金,健全生豬風險調節機制。在補貼扶持政策上需要更加科學合理,適時調整,避免為生豬價格“暴漲暴跌”推波助瀾。
此外,政府還應從市場收購上進行調控。在收購價低時,應以成本價收儲肥豬。在市場價高時,及時投放收儲的豬肉來平抑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