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3/2/5 9:05:00 來源:山西日報 閱讀數:
【導語·中國畜禽網】山陰充分依靠優勢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玉米、苜蓿、草玉米等種植業,發揮秸稈豐富、飼料作物保有面積大的優勢,為全縣乃至周邊地區輸送優質草料。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形成糧—牛—奶、畜—沼—菜兩條循環產業鏈條,農業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初步形成,不僅為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成為了挖掘農業潛力的“利器”。
農業種植產業化奶牛養殖園區化
“奶牛遷居到‘標間’,全家打工賺‘外快’。”說起現在的生活,山陰縣故驛村的李子煥滿臉都是掩不住的笑意,去年他們全家五口人依靠奶牛養殖、玉米種植、勞務輸出、農業機械等收入達到了15萬元。而像李子煥這樣的家庭,在山陰還有很多。山陰縣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奶牛村”“蔬菜村”“玉米村”等“一村一品”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在積極探索生態畜牧新型發展模式的同時,也拓寬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徑。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5萬元,同比增長17.91%。
該縣在原有的奶牛養殖模式基礎上,建立了“奶牛入股合作社分紅”新型經營模式,以此推動專業合作社實現多重經營創收增效的“綠色發展”目標。全縣奶牛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方向轉變。目前,全縣僅在桑干河以南63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就擁有153座奶牛健康養殖園區、156座擠奶站,年產鮮奶26萬噸。養殖規模占到了全省1/4,園區數量全省位列第一,在華北地區縣級農區處于領先位置,33%以上的奶牛實現了園區化養殖。節省出的勞力,政府引導進行轉產轉業,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形成農村多元化產業,農民多元化增收的良好格局。
而在該縣馬營莊、張家莊、后所鄉等純農業鄉鎮,則是充分依靠優勢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玉米、苜蓿、草玉米等種植業,發揮秸稈豐富、飼料作物保有面積大的優勢,為全縣乃至周邊地區輸送優質草料。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山陰縣80%的玉米和秸稈被奶牛全部消化,8.5萬頭奶牛產生的糞便大部分經大型沼氣站發酵處理后,沼渣、沼液用作生物質肥料,施于鹽堿地、設施大棚以及耕地;集中連片建設了6850座、1.2萬畝設施蔬菜大棚,正在與首農集團合作,建設京津地區優質“菜籃子”和特色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糧食產量達到2.52億公斤,同比增長24.8%,形成糧—牛—奶、畜—沼—菜兩條循環產業鏈條,農業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初步形成,不僅為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成為了挖掘農業潛力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