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2/14 11:09:00 來源:博亞和訊 閱讀數:
“僅用45天,一只白羽雛雞就能長成三四斤重的成品雞,不等發病即被屠宰。”近日,肯德基“速成雞”消息一經網絡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挑動消費者既敏感又脆弱的神經。
我市市民餐桌上的肉雞情況怎么樣?食用速成雞究竟安不安全呢?
12月11日,帶著疑問,記者探訪了我市*的肉雞生產企業重慶廣東溫氏家禽有限公司。該公司實行“公司+農戶”模式,目前在重慶共有合作農戶700余戶,每年肉雞出欄量為1700萬只,約占全市消費量10%。
進雞舍先消毒
上午,記者首先來到溫氏公司合作養殖戶之一、璧山縣璧泉街道新勝村六組張廷劍家。其養殖場門口的紅磚墻上,掛有“防疫重地、閑人免進”的銀色牌子。
前腳剛跨進門,張廷劍就引領記者和廣東溫氏重慶分公司服務部主任萬立來到一個紅色水池旁,“這里面是含碘制劑的消毒液,防止雞群感染外來病菌。”學著萬立的樣子,記者也把兩只腳分別伸進池中,消毒之后,才被張廷劍“放行準入”。
張廷劍的雞舍有800平方米,再過10天左右,他家喂養了70多天的8300只青腳麻雞即可出欄。由于沒有準備消毒工作服,記者只能站在舍外觀察。雞群或站或臥,冠紅羽亮,叫聲清脆。一靠近舍門,圍在門口的麻雞立刻遠遠跑開。
“肯德基45天速成原料雞的品種主要為白羽雞,而我公司生產、供應全市的肉雞品種主要為麻雞、三黃雞等中速雞和天露草雞、土香雞等慢速雞。”萬立說。
“我公司理念是‘預防優先、管重于防、防重于治’,光是消毒,就有噴霧消毒、飲水消毒、浸泡消毒等方式”。萬立告訴記者,保證雞群健康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日常飼養中,做好溫度、濕度、衛生等多方面控制,并按時接種相關疫苗。
休藥期內不得上市
溫氏公司與農戶合作模式是:農戶為每只雞苗交納4元保證金,并簽訂養殖合同,隨后在公司采取記賬方式,領取雞苗、飼料、疫苗等,不得自行隨意購買。農戶根據食品安全規范及公司有關規定進行飼養,達到上市要求時,公司負責肉雞回收和銷售。
“溫氏集團在全國22個省份有約160家分(子)公司,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規范操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生產流程和保障制度。”重慶溫氏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養殖過程中,如何確保農戶按規定飼養?
該負責人說,技術員是連結公司與飼養戶的“紐帶”,他們負責為結對飼養戶提供技術指導和相關培訓,監督養殖戶安全生產全過程。
每位養殖戶手中,都有一本雞群“成長檔案”,上面記錄每批肉雞生長、用藥、飼喂管理等情況,技術員核實后,由其本人簽名確認。公司定期檢查“成長檔案”,作為技術指導與管理監督重要手段。根據技術員指導情況,養殖戶要在《技術員下鄉日報表》上簽字確認,以此規范行為雙方。
那么,怎樣保證上市肉雞體內無藥物殘留?
“我們的飼料配方由集團總部科研人員研發,按照國家標準和肉雞在生長過程中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嚴格配比,不含任何抗生素和人為加速生長成分。”萬立解釋道,除每日自檢外,公司每月都會定期向縣級主管部門送樣監測,每年還會接受十余次市縣、或國家相關機構檢驗檢疫。
溫氏公司還規定,養殖戶要做到每天三次巡查,從雞冠、雞眼、雞腳、雞叫聲等檢查雞群有無發病。發現異常后,則要在公司登記領藥。投放了藥物的雞群,休藥期或檢測不達標的不得上市。
關鍵在科學飼養和監管
肉雞為何生長那么快?是不是在飼養過程中使用了生長激素?
據媒體報道,早在去年6月,中國畜牧業協會曾發布官方聲明回應上述質疑,其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對雞肉的檢測結果顯示,未發現各項激素。
本報記者昨日撥通重慶“12316”三農服務熱線,養雞專家表示:“在飼養過程中提供足夠能量、蛋白等營養,正常情況下,不需要激素,白羽雞45天左右即可長到4斤左右。‘速成雞’并不意味著不安全。”
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影響肉雞生長速度主要有兩個因素:品種和飼養技術。“關鍵在品種。”白羽雞一般生長期約為45天,而中速雞、慢速雞生長期約為70天和100天。超出一般生長期后,雞的生長速度放緩,繼續飼養則浪費飼料和人力等成本,而雞肉口感并無太大變化。
“健康的雞肉主要取決于是否科學飼養,并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防疫和管理,同時還取決于監管部門是否嚴格地進行監管。”璧山縣農委副主任羅亨倫說:“溫氏公司落戶璧山,不僅帶動我縣肉雞產業發展,而且十余年來未發生一起肉雞安全事故。”
記者手記
守好餐桌安全 重建市民信任
45天速成雞,28天長成鴨……飼養技術早已成熟,國外也有先例,并且我國早在幾年前就已達到這個水平,但為何再次勾起市民如此大的恐懼和不安?
經過采訪,記者認為,這主要是大眾現代養殖知識脫節造成的,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百姓對當前食品安全大環境的不放心。
瘦肉精、地溝油、毒大米……一個又一個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繃緊了神經。傳統的土雞要飼養100天以上甚至更長時間,“45天速成雞”,難免會引起諸多質疑。
通過本次事件不難看出,人人關心、重視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已經形成,如何守住市民餐桌安全,重建消費者的信任,無疑是生產和流通企業以及有關部門必須長期重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