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11/5 10:33: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為了加快石漠化地區畜牧業發展,改善養殖環境,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丹江口市堅持把發展肉牛養殖作為重要抓手,以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牛為突破口,大力推廣“165”養牛模式,和“草+沼+畜”等養殖模式,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和草食畜牧業雙贏發展。
一、大力推廣“165”養牛模式
截至目前,通過在石漠化地區種植牧草,全市共發展“165”養牛模式戶192戶,規模3775頭,其中:能繁母牛存欄1192頭,商品肉牛存欄2623頭。2010年在習家店鎮建設”165”養牛模式示范點1個,入戶農戶10戶,飼養能繁母牛100頭,年出欄肉牛80余頭,收入30萬余元。主要做法是:
1、肉牛品種選擇
常年存欄優良地方母牛或雜交母牛6頭,采取細管凍精凍配技術對母牛進行配種,以利木贊或夏洛萊品種凍精為首選,生產的雜交后代公牛用于育肥,母牛可作生產群開展三元雜交。
2、開展種草養牛
一般推薦春季用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狼尾草、蘇丹草等優質牧草品種為主,秋季以黑麥草、紫花苜蓿、白三葉等優質牧草品種為主。采用套作、間作、輪作等方式生產青飼料,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按3:7配制使用,確保飼草飼料均衡供應,特別是解決越冬早春草料嚴重不足的問題。
3、利用秸稈養牛技術
各種農作物秸稈都是養牛的好飼料,建設了必要的青貯氨化池,大力推廣應用秸稈“三貯”(青貯、干貯、微貯)、“一化”(氨化)秸稈養牛技術。
4、采用“雜交牛+青貯氨化(優質)草+配合料+舍飼圈養”的肉牛生產技術,發展肉牛生產。
二、大力推廣“草+沼+畜+果”養殖模式
“草→畜→沼→果”生態果園模式是以農戶土地資源為基礎,以新型高效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丹趙路辦事處毛拉坪村幸喜玉是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在石漠化荒山上種植果樹,林間種草,發展畜牧業,先后種植果樹2000棵,林間種草300畝,飼養波爾山羊350只,肉牛30頭,建沼氣池一個,利用沼液給果樹施肥,探索出了“果+草+畜+沼”生態養殖模式,年收入20萬元。帶動了全市500戶養牛戶在石漠化地區發展生態養殖業。
總之,通過石漠化綜合治理發展草食畜牧業取得了明顯效果,。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資源化利用、產業化經營、循環化發展的養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