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8/15 14:01: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在水滸故地山東省梁山縣有一位農家女,她的名字叫張金煥。幾年時間,她的企業從一個小型養殖場發展成為一個占地110余畝、資產達1500萬元的梁山縣富民奶牛養殖有限公司。她的公司被當地農民稱為“托牛所”。所以,十里八鄉的村民還是不習慣稱呼張金煥為“張經理”,而是稱其為“張所長”。
收購高賣價低 賠錢拓展市場
1994年,身為農民的張金煥,舉家搬遷到了石家莊,在郊區養起了豬,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談起創業初期遇到的困難時,她還是控制不住在眼眶內打轉的淚水,當了10年的“豬倌”后,她已感覺到了養豬存在的風險太大,打算回到老家梁山養牛。她建起了占地50畝的養殖場,從北京奶牛中心購進了20頭育成的大奶牛,和5頭用于更新的小牛犢。當時梁山縣的奶牛市場銷量很少,20頭奶牛每天可產出800來斤的牛奶,鮮奶在當地市場太小,外地的奶制品廠又嫌棄張金煥手中的牛奶數量少,根本就不愿意上門收購。這讓張金煥感到很意外,也使她陷入了困境。張金煥回憶說:“我每天把產出的牛奶送人,送不掉的就喂豬,要不倒進河里,還是無法解決掉,牛奶賣不出去,奶牛們仍很努力的‘工作’,讓我犯了愁,找個空地挖個坑,鋪上塑料布,看著白花花的牛奶被倒進去,感覺挺可惜,但還不至于絕望。我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敢想敢干的人,在倒掉第一桶牛奶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為了能爭取到濟寧維維乳液公司供應點,張金煥做出了一個讓人猜不透的決定。自己的奶賣不出去,竟然賠錢大量收購起了牛奶,除了收購本縣奶牛散養戶的鮮奶外,泰安東平縣、河南臺前縣、菏澤鄆城縣的散養戶也把牛奶送到了她的手里,她每天收購牛奶的數量甚至達到了2噸左右。由于她能提供的鮮奶量越來越多,濟寧維維乳液公司終于把她的養殖場當成了定點供貨單位。張金煥說:“那段時間,我對外收購鮮奶的價格是每斤9毛錢,而賣給濟寧維維乳液公司的奶價是8毛5左右,都是貼錢去收購,鮮奶的數量多了,自己手中的奶也就能一塊跟著賣出去,雖然自己賠了不少,但周邊地區的奶牛養殖戶卻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產量越高、貨源越穩定,乳品加工企業給出的價格也就逐漸提高。”
養殖場變“托牛所”奶牛統一飼養
2005年,張金煥又有了想法,她想起了自己在石家莊租賃豬舍養豬的經歷,她決定“建舍出租”,建一個高標準“托牛所”,為養殖戶統一提供場地、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飼料配給、統一疾病防疫、統一交售牛奶,養殖戶把奶牛送到這里,就像把小孩送進了托兒所。這樣收購牛奶既方便又能確保質量,自己的技術還能為愿意養牛而又缺少技術的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在幫助他們致富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更大的效益。
2005年3月,她清空了養殖場的豬舍集中散養戶,又以10萬元的低價賣掉了縣城120平方米的住房,多方籌集資金100余萬元,擴建了養殖場,新上了兩間現代化的擠奶廳,每一個擠奶廳能同時容納32頭奶牛擠奶。為農戶提供場地、技術、飼料、防疫、交售等統一服務,優惠的條件立刻吸引了大量奶牛散養戶。于是,“張所長”的稱呼也就成了十里八鄉村民對張金煥的稱呼。2007年張金煥的養殖場已發展成為擁有600頭奶牛的梁山縣富民奶牛養殖有限公司。2008年,入托“托牛所”的戶數已經超過了20個,存欄數達到1000頭,就在這一年,伊利集團把這個“所”當成了標準化奶站,合作社與伊利集團簽訂了長期收購協議。
2011年5月,張金煥又新建了“鮮奶吧”,實現了消費者能喝上當日的鮮奶。每天鮮奶從她自己的養殖場到訂戶的餐桌,僅用7個小時的時間。而“鮮奶吧”里制作的各種乳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蛋白質遠高于目前市場上高端牛奶含量。今年初,張金煥又有了新的目標,她正在積極爭取一個5600萬元的項目,改善現有的生產條件,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帶領更多的養殖戶們共同致富,努力朝“生態化”這個方向發展,打造生態環保、循環性的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