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7/24 14:00: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上個月出欄的一批豬仍有三四十塊的賺頭,但估計下次出欄的豬肯定要虧了。”在廣州市白云區經營著一家肉豬存欄量約300頭的養殖戶羅為光(化名)坦言,因為這幾個月以來飼料價格的不斷攀升,現在豬場多養一頭豬就多虧一頭的錢。從這兩三個月開始,羅為光果斷地將存欄量降低至幾十頭,暫時不再補欄。
從去年下半年價格暴漲,到今年年初每頭盈利近600元到現在掙扎在虧損邊緣,生豬養殖業再次表現出令人難以捉摸的暴漲暴跌。像羅為光這樣陷入困頓的養豬散戶并不在少數,肉豬出欄價持續處于低位,在豆粕等飼料瘋漲的推動下,養殖戶已經進入了盈虧的臨界點。
養殖戶“盈虧”的矛盾困局
記者綜合搜豬網今年至上周每周發布的飼料價格變動信息綜合分析了解到:今年的第一周,其實豆粕的價格僅3.23元/公斤,是2011年以來的最低位,然而到第20周,其價格已經漲至3.64元/公斤,創下過去兩年來的最高點,漲幅高達13.4%.看著從今年年初至今豆粕的價格,羅為光不禁慨嘆:飼料廠漲價厲害,現在飼料成本太貴了。
據搜豬網上周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反映生豬盈利狀況的豬糧比價已持續16周低于6:1的盈虧平衡線,從兩周前的5.79:1小幅下降至5.73:1,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08%.盡管在后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豆粕的價格小幅回落,但受南美干旱的影響,飼料價格不斷攀升,過去四周其價格又飆出新高,到7月20日其價格已經飆升至3.79元/公斤,較年初上漲幅度已經達17.33%。
而另一方面,玉米、配合料等飼料價格從年初開始也是呈現節節攀升的態勢,截至7月20日,其上漲幅度分別高達11.4%和7.77%。
盡管飼料成本不斷走高,但另一方面養殖戶的肉豬出欄價卻不斷走低。“一高一低”夾擊下,養殖戶今年的盈利也出現了巨大的反差。綜合搜豬網的統計數據,去年下半年來肉價瘋漲的態勢進入2012年后開始減速,其價格從第一周的17.2元/公斤逐步下滑至第20周的13.52元/公斤,創下2011年1月以來的最低位,盡管在后來兩個月其價格上漲到28周的13.81元/公斤,但是價格同比去年七月,大跌28.14%。
“今年1月份,每頭豬能賺差不多600塊,然后利潤空間降至四百多元、三百多元、兩百多元,最近這兩個月都只能賺幾十元,甚至只有三四十元。”另一位豬場規模與羅為光差不多的養殖戶開始擔憂下個月真的要開始虧錢了。
羅為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現有的飼料和肉豬出欄價來算,現在買一頭仔豬的價格約為560-570元,養至230-240斤出欄,其間的飼料成本要大概1300元。如果按照當前廣州7.2元/斤的肉豬收購價來算,一頭240斤的豬的售價為1728元,還比不上仔豬成本價加上養殖總成本的總和。“實際上豬養得越多越虧。”羅為光表示。“我們還是自家人管理豬場的,如果豬場要請人打理,成本壓力更大。”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養殖戶虧損的趨勢已經在全國開始蔓延。眼看著生豬后市的行情仍難以預料,很多中小養殖戶不得不減少母豬數量,有些養殖戶甚至已放棄養豬外出打工。“原本豬場的存欄量有300頭,現在我減欄至幾十頭了。”羅為光指出,在其所在地,不少中小型養殖戶都和他采取了同樣的做法。“和一些行家交流知道現在母豬仍有100來塊的利潤空間,我準備轉養母豬。”羅為光表示這也是無奈之舉。
馮永輝指出,因南方飼料成本相對較高,退出的勢頭更明顯。而更讓馮永輝擔憂的是,2010年行業虧損行情持續長達六個月,大量養殖戶退出市場為2011年肉價暴漲埋下伏筆。“要警惕2010年的情形再起。”
進口肉壓境“擾亂”價格杠桿
養殖戶進入盈虧臨界點紛紛減少仔豬補欄和母豬存欄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去年下半年肉豬出欄價走出一輪瘋狂行情的大背景之下,今年下半年肉豬的行情更具不確定性。
“之前行業其實都看好中期的價格,但是今年過了三月份之后,生豬出欄價的走勢完全超乎預期。”在馮永輝看來,這輪肉價的大跌顯得不那么合乎常理。
馮永輝指出,過去判斷價格走勢一般通過仔豬的補欄量、肉豬的市場供應量等判斷,但今年二季度至今,市場在短期內卻發生了反常的變化。“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上半年市場需求有所下降,同時低價進口肉進口量激增沖擊國內市場。”
在馮永輝看來,目前肉價較去年跌幅超過20%,但上半年豬肉終端消費量同比僅持平且略有下滑,這相當于行業進行了“降價促銷”,但銷量卻并沒有同步增長。而另一方面,進口豬肉的進口量同比翻番。據海關統計,今年1季度,我國累計進口豬肉14.6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2倍;價值2.9億美元,增長2.5倍;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967.8美元,上漲55.5%“進口豬肉的價格比國產豬肉的價格低1/3,而豬耳朵、豬皮等更要低50%.”如此價格優勢,對目前低迷的市場行情無疑相當于“雪上加霜”。“現在豬肉價格持續低迷,為何國家還要大量進口豬肉來沖擊肉價?”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表述自己心中的疑惑。
按照養豬業價格暴跌之后,大量養殖戶退出,市場供應量減少再刺激價格反彈的規律,這是否意味著下半年的市場行業會有所回暖?“4月份仔豬的存欄量是增加的,這意味著9月份出欄的豬的總量也會增加,不過價格仍有下跌的可能。”在馮永輝看來,下半年肉價是否能有所回調,或者更多取決于政府是否對進口肉的進口有所管制。
記者觀察
暴漲暴跌的怪圈何以終結?
業界呼吁改革母豬養殖補貼政策
“我寧愿每頭豬一年到頭都只賺一百塊,也不愿意像現在這樣年年一時大賺,一時大虧。”在采訪中,不少養殖戶都對生豬養殖業“一年漲、一年平、一年跌”的怪圈深感無奈。
一家大型養殖企業的一位高管錢玉華(化名)告訴記者,從1995年至2011年,生豬養殖業共出現了6個周期,平均每個周期為32個月。在其看來,由于文化程度較低、信息渠道缺乏等原因,散戶養豬多少總是依據上一期的價格判斷,當市場價格高就蜂擁而上,當價格下滑則大規模退出,造成生豬存欄量急劇上升和下降,造成豬肉生產、供應和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反反復復,惡性循環。
然而在錢玉華看來,這個怪圈的形成除了有著散養戶信息不對稱的因素,更有著政府調控的責任。“生豬價格行情好的時候,政府啟動對母豬的養殖補貼,使大量企業,包括一些此前沒有養殖技術的企業都進來了,生豬存欄量激增。”在錢玉華看來,這也意味著行業下一波低潮很快就會到來。
“2007年和2008年政府通過養殖補貼引導很多外部資金進入產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然而也導致了2009年、2010年養殖業的虧損;2011年7月因為豬價漲勢驚人政府同樣通過補貼刺激市場,結果今年6月份肉價大跌。”馮永輝指出。錢玉華表示,2007年、2008年政府補貼肉豬存欄量大增后,一個連鎖的反應是2010年二季度生豬的出欄價一度低至4塊多/斤。“當時很多散戶退出,生豬市場供應不足。供求關系的失衡,這是造成2011年下半年豬肉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
馮永輝認為,政府的調控需要找到恰好的時機以及準確的數據支撐。“豬肉價格短時間內暴漲暴跌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疫病。因此政府部門更應該對產業鏈的生產環節進行扶持,提升養殖戶的疫病防控技術及豬場設施。”
而錢玉華則建議,不如將補貼偏向有技術、有資源、有土地等硬件的企業,推動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這樣生豬供應會更為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