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7/18 11:21:00 來源:中國環境報第5版 閱讀數:
河北省魏縣東星養豬場近日通過合作社助資,不僅建成了“三池一場”,而且養殖規模由500頭擴大到900頭。
“魏縣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初步形成了畜禽養殖企業規模發展、合作社助力治污、畜禽糞便集中處理的全新模式。”魏縣縣長盧健告訴記者。
■規模發展
□治污資金集中用
魏縣是一個畜禽養殖大縣,全縣有畜禽養殖企業4萬多戶,年產值近2000萬元,畜禽養殖產業也是魏縣的第一大污染源。長期以來,畜禽養殖企業比較分散,在污染治理方面更是各自為戰,浪費了有限的治污資金。針對這種情況,魏縣政府大力鼓勵養殖企業扎堆發展,集中治污。
魏縣泊口鄉河北村養殖戶王玉成告訴記者,他們5戶將養雞大棚搬到一塊集中養殖,只建了一個沼氣池就解決了全部8萬只雞產生的糞便,比各自建沼氣池節約資金近6萬元。“不僅如此,由于進雞、進料、出售全部一致對外,進雞每只節省0.2元,進料每斤節省0.1元,出售則每只高出別人的0.15元,累積起來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據介紹,截至目前,魏縣共有1000余養殖戶開始嘗試扎堆養殖。
■合資治污
□互惠雙贏好處多
近幾年,各種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魏縣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有效聚集了社會閑散資金,魏縣及時抓住這一良機,鼓勵合作社將資金向畜禽治污方面傾斜。
據悉,魏縣環保部門累計組織了12次合作社成員到雙井利民養雞場、棘針寨里八莊養豬場等畜禽養殖企業觀看畜禽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合作社成員通過同養殖戶溝通,聽取養殖戶關于沼氣收益的講述,真切感到投資畜禽污染治理不僅不賠錢,相反卻是一項實實在在得利益的事。
記者了解到,在投資方面目前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合作社內部成員間進行投資。在合作社內對尚沒有進行污染治理戶由別的成員通過投入資金、物資等形式,助其建成沼氣池。投產后,從其獲利中分配利潤給其他成員。
二是對外進行投資。特別是針對大型養殖企業,不少合作社看準企業投產后可能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誰都想分一杯羹,不僅投資企業治污,而且直接參股企業。僅魏縣回隆鎮亞發養殖有限公司萬頭養豬場沼氣發電工程就有4家合作社參股其中。
“由于解決了資金問題,電站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投產,發電量達1000千瓦時,豬場解決了污染難題,而4家合作社也獲益匪淺。”魏縣環保局局長魏立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魏縣已有16戶養殖企業在合作社的資助下實施了養殖污染治理。
■集中治污
□創新模式前途廣
據了解,總投資2000萬元、規模達2000立方米的沼氣站項目日前在魏縣城北開工,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再利用農作物秸稈1萬余噸、畜禽糞便9000余噸。
“此項目可將周圍20公里之內所有畜禽養殖糞便、1萬多畝地的秸稈全部綜合利用起來,可供應5000戶居民用氣。”項目業主告訴記者,沼渣、沼液可發展生態農業,節省化肥、農藥,增加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每年可幫助群眾增收節支300萬元以上。
無獨有偶,魏縣牙里鎮安莊村金豆養豬場則是在自家養豬場基礎上收集周邊村小型養殖企業糞便發展沼氣。業主安英向記者介紹:“通過收集自家糞便及周邊村糞便,所產沼氣可供應周圍10來個村莊、近3萬群眾的用氣需求,沼氣產業已成為養豬場另一經濟增長點。”
截至目前,魏縣已削減化學需氧量470噸、氨氮60噸、二氧化硫98.6噸、氮氧化物50.1噸,實現了時間過半,減排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