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7/13 11:52: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7月10日,首屆南方水禽產業技術論壇在廣州舉行,南方農村報記者在會上獲悉,隨著水禽產業化提升,缺失的國家標準受到業界重視。肉鴨國家標準或很快出臺。
首屆南方水禽產業技術論壇由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主辦,來自全國水禽領域各崗位的專家和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湖南、海南等省相關領域的負責人分別向與會者介紹了當地近年來水禽產業的發展概況。據悉,2011年南方13省區水禽產業產值達1132.83億元,占農業產值的 3.21%;其中肉鴨產值約472億元,蛋鴨產值約364億元,番鴨產值約82億元,鵝產值約214億元。
南方農村報記者了解到,我國至今尚未有肉鴨和蛋鴨飼養的國家標準(GB),僅有部分地區建立了地方標準,制約著我國水禽產業發展。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導的全國畜牧業標準體系“十二五”規劃正在進行中。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林映才介紹,中國蛋鴨存欄3.5億只,年產鴨蛋550萬噸,蛋鴨業每年消耗的配合飼料約1600萬噸,但由于缺乏科學依據,飼料配制隨意性較大,導致產品質量差異大,對蛋鴨和飼料產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水禽產業如此巨大,為何長時間缺乏國家標準呢?林映才在報告中表示,我國蛋鴨品種多,特點各異,營養需求差異很大;而且我國對蛋鴨營養研究較少, 不系統,針對產蛋期蛋鴨營養需要的研究更缺乏,往往受試驗群體小、時間短而影響研究的參考價值。由于缺乏國家標準,現在飼料企業一般參考雞的營養需求或根據企業自身探索的經驗來生產蛋鴨飼料,且蛋鴨產業使用非常規飼料的量非常大。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楊琳教授則表示,雞、鴨、鵝的消化生理顯著不同,對營養物質的利用也顯著不同,不同類型的鴨和不同類型的鵝消化生理差異顯著,水禽應另立飼料營養價值數據庫。他還透露,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所起草的中國肉鴨飼養國家標準已通過審定且已報批,等待正式的公開發布。標準分北京鴨、番鴨、兼用型鴨三類,采用鴨代謝能代替雞代謝能。
據悉,我國的水禽飼養標準仍不完善,水禽營養需要還需要進一步擴展研究。楊琳表示,水禽可消化氨基酸、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營養還需要加強研究,季節性營養需求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水禽飼養標準需進一步按品種細化。
水禽業面臨 產業轉移
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王雅鵬教授在作《南方水禽產業經濟發展的調查與分析》報告時指出,南方家禽產業雞鴨并重,水禽業正在追趕養雞業或替代養雞業。水禽產業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逐漸由傳統分散飼養方式向現代集約化飼養方式轉變;產業經營模式正在從農戶、企業單一經營向“公司+農戶”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模式轉變。
水禽產業集中分布所依托的優勢正在由傳統的資源優勢向現代化技術、資本優勢轉變。逐水而居的放養模式在南方正在不斷消亡,新的規模化、集中型水禽養殖區正在興起,呈現出從品種多樣化向單一化、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如番鴨(半番鴨)產業向福建集中,肉鴨產業向廣西集中,蛋鴨產業向浙江、湖北集中。
與此同時,南方也逐步形成了以生產環節為中心,產業間橫向聯系的區域內聚集發展模式。這不僅催生了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也促進了水禽產業在地方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例如,在湖北以精武鴨脖、周黑鴨、小胡鴨等帶動了湖北水禽加工業聚集和水禽產品市場;江蘇桂花鴨加工為主帶動的江蘇水禽產業發展;浙江種鵝、種禽繁育為主的浙江種禽繁育市場,都為地方經濟做出了貢獻,成為地方政府重視的產業。
然而,目前水禽的養殖模式還很不完善,現有地面平養、網上平養、稻鴨共作、魚鴨混養、生物發酵床養殖、季節性稻田趕鴨、籠養及鴨糞循環利用等各種模式,利弊共存,經濟、環保、健康的養殖模式正在發展與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