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7/5 13:35: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隨著興潤、大東北等養殖企業入駐通河縣工業示范基地,“沒本兒也能掙大錢”的櫻桃谷鴨養殖在通河縣再掀高潮——縣城內兩大企業的加工廠開工建設,各鄉(鎮)全部建起養殖小區和養鴨協會,打工者紛紛回村養鴨,甚至連城里人也來投資養鴨。
從去年秋季至今,通河縣新建150棟養鴨大棚,今年秋天將再建100棟大棚。兩年內,農民肉鴨養殖數量將由目前的500萬只增加到1500萬只,屠宰加工總產值將實現4億元。
外出打工者回村養鴨
樺樹村農民陳志錄春節回家后,建起兩棟養鴨大棚,并拜“鴨王”王亞莉為師。
走進陳志錄的養鴨大棚,數千只小鴨子追逐嬉戲,惹人喜愛。陳志錄掰著手指對記者說,每個棚子能養殖肉鴨6000只,一般30天左右就可出售,每只重量可達4斤,一只鴨獲利1.2元,一棚鴨一個月就可獲利近7000元。今年上半年他共養殖了兩茬,給他帶來了近1.5萬元的收入。陳志錄說:“不用在外辛苦打工,在家養櫻桃谷鴨一樣能致富!”今年樺樹村有7名像陳志錄一樣的打工者拜王亞莉為師,在村里養起了鴨子。今年春天,樺樹村新建養鴨基地,王亞莉的大棚特意被安排在中間,就為陳志錄等新人“偷技”方便。
城里人當起養鴨戶
在通河縣1000多戶養鴨人中有5戶來自哈爾濱、佳木斯等地的城市居民。哈爾濱市民王偉是5戶外來者中最早到此養殖櫻桃谷鴨的。每月王偉開車去通河兩次,在開展公司業務的同時,順道查看他在富林鄉養鴨基地5棟鴨舍的情況。
2010 年,富林鄉建設了櫻桃谷鴨養殖基地,給出“外地人來通河養鴨,享受所有優惠政策”。對養鴨業心儀已久的王偉立即在基地建了5棟大棚,雇人在此養鴨子。在王偉的大棚內記者看到,鴨舍地面鋪的是谷殼、鋸末混合的“發酵床”。大棚養鴨,鴨子活動范圍小,吃得少、長得快,經濟效益高,肉質也更鮮美。
鴨子住上彩鋼房
今年通河鎮養鴨基地,每天前來參觀的養鴨戶不斷。通河鎮養鴨基地內的30棟大棚清一色都是彩鋼頂、砂棉棚,棚上裝有通氣窗,夏季通風、冬季保溫,一年能養6至8茬鴨。
在養鴨基地記者看到,最前面3棟參觀者最多。據通河鎮養鴨協會會長趙生河介紹,這3棟是最新建設的,除彩鋼頂、砂棉棚外,還使用了鋼支架,鋪設了水泥地,裝上了自動清掃器。這樣的鴨舍使用壽命可達20年,飼養人員也減少一半。
據了解,今年通河縣還將建設一個種鴨孵化場,年可提供鴨雛1500萬只。肉鴨屠宰加工項目的建設,使生態肉鴨產業鏈延伸至特色風味食品加工等中游產業和羽絨制品等下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