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6/20 15:04:00 來源:好巴巴養殖網 閱讀數:
鎮雄縣木卓鄉是全省扶貧連片開發的試點地區,去年,國家投資300萬元、當地農戶自籌入股近百萬元在一個山坳里建起了一座標準化養殖場——順天集群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當地農戶把“罐頭、木地板、浴霸燈”這些原本在城里才用得上的東西搬進了養牛場,在發展畜牧業的道路走出了特色?,F在,就讓我們去認識一下這些“養牛達人”。
前不久,筆者在合作社采訪時,碰巧遇到合作社社長游本成正在配合鎮雄縣畜牧獸醫站的獸醫師、站長周典雙和副站長鄧成杰判斷疫情、注射疫苗。
“我們今天打的是五號病疫苗。”周典雙告訴筆者。“多長時間要打一次呢?”“一年打兩次。”
在牛舍里,筆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地面一半用水泥鋪就,一半則用了木地板??吹焦P者滿臉疑惑,鄧成杰解釋說,用木板的那邊飼養的是母牛,木地板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母牛的蹄子。
原來,牛蹄子非常容易受感染,要是經常踩在水泥地上,會加速蹄子的破損。跟其它出欄比較快的肉牛相比,能繁母牛是牛舍里的常客,一呆就得好幾年。為保障它們能夠順利完成產仔任務,合作社的幾個人一合計,決定為這些母牛裝上木地板。用鄧成杰的話說,養牛就得以牛為中心,促農增收要“以人為本”,發展養殖則要“以牛為本”。當然,這樣的例子還不止于此。鎮雄氣候多變,特別是到了秋冬季節氣候更為寒冷,為了讓牛兒們有個溫暖的家,一種每只275瓦的浴霸燈也被請進了牛舍。
“保暖”是一方面,“吃好”則是另一方面。農戶們養牛一般是散養,進餐毫無規律可循。從科學養殖的角度來說,這并不利于牛的正常生長。游本成一幫人經過認真研究,為牛兒們定下了一份開餐的時間表。“散養戶喂牛一般是牽到山上去吃青草,喂養很不均勻。我們喂牛實行每日三餐,早上八點、中午兩點、晚上八點。牛兒喂得均不均勻,肉質都大不一樣。”游本成說。
黑麥草由于富含營養、生長周期短,已經成為牛的主食。然而,由于鎮雄的冬季比較漫長,牛兒們只能以玉米秸稈這類只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伴,吃得再多個頭也不見長,弄得大伙很郁悶。為了讓牛兒們在冬天也能吃飽、吃好,幾個人又盤算了起來。經過反復考證,他們決定修建12個青儲窖來保存青綠飼草,解決牛在冬天的“營養”問題。剛開始,有的參股農民不同意,認為花那么多功夫建這些水泥池子,既浪費錢又占地兒,不劃算,工作怎么也做不通。眼看施工隊就要走了,再不下決定牛兒們冬天里又吃不上“營養餐”了。周典雙急中生智想了個辦法,將“青儲窖”改叫“草罐頭”,并向那些反對的農民這樣解釋:用窖把青綠飼草儲存起來,就相當用密封的瓶子把食品儲存起來。罐頭食品能保存很長的時間,窖里的草也一樣。青儲窖就相當于做個草罐頭來喂牛。通俗易懂的解釋,讓參股農民很快就同意修建青儲窖了。
對此,老周十分感慨。他說,如果是“憑經驗”去養牛,農民朋友都算半個專家。可現在市場環境變化無常,除了“憑經驗”更要“講科學”。要讓老百姓理解和運用科學的關鍵還是靠通俗的語言,用“草罐頭”代替“青儲窖”就是例子,這樣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看著養殖場的管理一步一步規范、完善,大伙又計劃著如何“走出去、引進來”。在當地畜牧部門的支持下,游本成帶著一幫人出了一次遠門,到山東濟南考察養殖業發展情況,那里日益成熟的養殖業讓他們印象深刻。當游本成站在有一噸重的國外品種西門塔爾牛旁時,興奮之余他覺得:前方的路還很長,因為這條路不但是自己的理想之路,更是70戶入股老鄉們的致富之路。
“那些牛太重了,差不多跟我們一樣高。我們還用手機拍了這些照片供回來參考。今后,除了多學點養牛的科學技術外,我們還計劃再進300頭肉牛,把我們的規模搞上去。”談到未來的發展,游本成信心十足。
最近,有好消息傳來。根據《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鎮雄已被列入肉?;乜h建設。未來幾年,國家將會在扶持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引進良種等方面給予當地數億元的資金支持??磥?,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又讓游本成們遇上了。
筆者感言:在采訪中,我總能感受到老鄉們那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以參股的形式,調動了當地一大批“股民”的致富積極性;他們把平時城里人才用得上、聽得到的東西也“為我所用”;他們把“憑經驗”養牛與“講科學”養牛結合起來,讓產業發展之路時時刻刻都迸發出活力。我想,政府搭建的“舞臺”有多大,老鄉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就有多大。期待著今后各級政府能夠提供和創造更多的“舞臺”,讓“舞臺”上更多一些“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