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6/13 11:29: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種植牧草、制作飼料、養殖肥牛、肉牛屠宰深加工……對于重慶市豐都縣從事肉牛相關產業的7萬農戶來說,這條肉牛產業鏈上的每一環,都是他們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破題:產業空心,豐都尋找支柱產業
肉牛,是豐都縣的核心支柱產業。
2011年末,豐都縣的肉牛存欄量達到24.3萬頭,出欄12.5萬頭,該縣18.6萬戶農戶中,從事肉牛相關產業的將近5萬戶,今年年底,這一數據將上升到7萬戶。
豐都,也因此成為西南肉牛產業第一縣和全國肉牛產業大縣。
而在四年前,豐都的肉牛產業還幾乎是一片空白。
那個時候,豐都面臨的困難很大,其中,產業空虛尤為突出,特別是三峽移民遷建結束后,如何安穩移民、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這個*貧困縣面臨的*難題。
“豐都位于長江邊,水源不愁,而且牧草、秸稈資源豐富,散戶養牛較為普遍,比較適合發展肉牛產業。” 2008年底,豐都制訂了“加快肉牛產業發展,打造中國肉牛之鄉”的目標。
承題:引進龍頭,豐都肉牛產業從無到有
作為豐都肉牛產業的龍頭大戶,重慶恒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幾乎完整地見證了豐都肉牛產業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2009年2月,北京中恒興業科技集團及旗下公司出資1.8億元,在重慶豐都成立了一家集肉牛繁殖、育肥、牧草種植、飼料生產、肉牛綜合交易、屠宰、精深加工及營銷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準備打造成“中國南方肉牛之鄉”,年出欄優質高檔肉牛9萬頭。
“產業公司落戶后,直接帶動了700多個庫區移民和周邊農戶就業。”重慶恒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剛泉告訴記者,農民在種牧草、飼料生產、育肥牛等各個環節,都能找到事做。
比如,農民種牧草,可將土地“租”給產業公司,既能收租金、還能返回土地“打工”;家庭剩余勞動力還能到就近的飼料工廠上班;公司喂不了的肉牛,農戶還能認領回家養,再通過訂單方式賣給公司,價格由合作社統一出面談,公司屆時負責“交割”。
有這條完整的肉牛增收產業鏈,豐都縣回鄉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
2010年,豐都農民秦宗泉聽說家鄉在發展種養殖業,結束打工生涯,回鄉與恒都農業公司簽訂協議,一口氣接下100畝牧草的種植“訂單”。
當年,秦宗泉的純收入是11.5萬元。
轉題:春賒秋還,助推肉牛產業扎根
“我一年領養8頭肉牛,就能增收1.6萬多元。”對豐都縣暨龍鎮旺龍村二社農民程培國來說,靠養殖肉牛增收幾乎是沒有投入就能增收的事兒。
之所以說程培國的肉牛養殖是無投入的增收,這話還得從2008年豐都縣開始發展肉牛產業之初說起。豐都素有養殖黃牛的傳統,但如何讓農民改變傳統的養殖方法,當時的豐都縣政府相關部門頗費了一番心思。
“我們推行了‘春天賒牛、秋冬還賬,賒瘦還肥、賒小還大’的肉牛托養模式和‘企業購牛、農戶領養、回收犢牛、母牛歸戶’的母牛領養模式。”豐都縣畜牧局黨組書記吳東平介紹,“春賒秋還”的“零增收”模式,讓缺乏啟動資金的農戶迅速加入到肉牛這個巨大的產業鏈中來。
目前,豐都縣約9萬群眾從事人工種草和為肉牛產業配套回收秸稈、稻草等農副產品,15萬人為肉牛產業配套生產有機肥、果菜和從事餐飲、物流等服務,今后還會有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到豐都的肉牛產業中,豐都的肉牛產業已深深扎根這片土地。
合題:肉牛之都,7成農戶靠“牛”致富
去年,年交易量達20萬頭肉牛、國內*的肉牛交易中心已經在豐都建成投用,在這里,除了傳統的實物交易,更讓外地客商們感興趣的,是電子平臺網絡交易這一模式,通過互聯網和發達的物流,易地買牛不過是動動鼠標的事兒。
現代化的交易手段只是助推豐都肉牛產業發展的一劑催化劑,豐都的終極目標是“中國肉牛之都”,讓全縣7萬農戶依靠肉牛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