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6/8 15:08:00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閱讀數:
一條清澈的小河緩緩流過,河岸綠油油的草坪上鴨群在悠閑地散步、覓食,河面還不時竄出幾只嬉水小鴨,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距離小河約50米的地方矗立著一幢別致的小樓,這就是隆林巖茶鄉冷獨村南懷屯“養鴨能手”班文宣的家。
今年26歲的班文宣,從小生長在大山里,家境貧寒鑄就了他吃苦耐勞的性格。初中畢業后,班文宣不甘于貧窮,一心想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既無技術又無致富門路的他,先后到隆林瑞生硅業、田林火車站等地打工掙錢。然而,命運卻跟班文宣開了一個玩笑,在一次鋸鐵路枕木時,他左手不小心受傷致殘。靠雙手掙錢吃飯的他,這意味著他喪失了許多從事好工種的機會。
一開始,他幾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生活情緒落到了冰點。
在大山里長大的孩子,有大山般堅韌不拔的秉性,他很快從低落情緒中走了出來。 “天無絕人之路。家鄉小河養大的清水鴨肉質鮮美、香甜,遠近聞名。”班文宣懷揣希望,毅然回鄉創業。“好多外面的人都到村里買鴨,回家養鴨是一條好路子!”
說干就干,班文宣回鄉后就從外地買進了一批小鴨,滿懷信心地悉心呵護。眼看小鴨一天天長大,他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病襲擊,鴨群染上疾病,班文宣頓時束手無策,最后,連鴨本都沒撿回。“我就是不相信自己養不成功,后來我又兩次外出打小工掙本錢,購買小鴨飼養,但是又失敗了。”命運一次次的捉弄,班文宣欲哭無淚。
正當他一籌莫展、吃盡了技術缺乏的苦頭之時,2009年巖茶鄉黨委政府推薦他到隆林縣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班學習養殖技術。
“那時候我真的感到莫大的溫暖,如饑似渴地學習。”說起這段經歷,班文宣顯得很興奮。學成歸來后,2010年在黨委政府幫助下,他重振旗鼓,再次籌集資金,把養鴨場建在河邊,緊接著又買進一批小鴨,把在培訓班學到的養殖技術運用到養鴨上,遇到難題不斷向獸醫咨詢學習。
養鴨過程中,班文宣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每天跟隨鴨群,通過鴨糞的顏色、稠稀、氣味等分析鴨病成因,做好鴨群防疫工作。在長期實踐中,他還摸索出一套鴨群病害防治技術。
同時,為防止飼料添加劑對鴨子肉質的影響,他用農村自己生產的糧食,科學配方喂養。為讓鴨群充分攝取自然界的營養素,防止農藥公害,他采取自然放養的方式,把鴨群放在河里喂養。這樣既降低了喂養成本,又減少病害,有利于鴨子成長,提高了鴨肉質量。
由于他養的清水鴨綠色無污染,沒有添加劑,因此倍受客戶青睞,慕名到他那里買鴨的人絡繹不絕。2012年5月,隆林縣委、農業局、水產畜牧獸醫局聯合授予他“2012年隆林農村十大青年創業榜樣”榮譽稱號。
“這一年養鴨成功了,沒遇到什么病害,雖然當年鴨子價格下跌,收入不多,但沒有動搖我養鴨的決心。” 2011年,為了降低養鴨成本,班文宣還購進了孵化機,養育種鴨,擴大養殖規模。這一年他收入達到了3萬元。
目前,他的放養鴨場轄小河水域約3公里。由于一邊養一邊賣,鴨場現有清水鴨740只,其中蛋鴨、種鴨200只,肉鴨540只,一批小鴨在孵化器里也即將誕生。近日,筆者去探訪班文宣時,他和妻子正在河邊鴨場喂鴨,忙得不亦樂乎。在跟筆者交流過程中,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愿望,他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但資金緊缺,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大的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