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5/16 11:03:00
來源:湖南養殖網
閱讀數:
畜牧業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廣和運用,近年來,我縣畜牧科技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是品種改良停滯不前。畜禽品種的改良是從引進外來品種開始的。以豬為例,先是以外來品種豬為父本與地方品種豬雜交,生產育肥豬。本地豬生長速度慢,瘦肉率低,通過引進外來血緣,有效提高了豬的生長速度和瘦肉率,養殖效益也得到較大提升。在品種改良的同時,大力推廣豬人工授精技術,加快了品種改良的步伐。但畜禽品種改良到目前仍然沒有像種植業品種改良那樣培育出自己的優良品種。畜禽品種改良還停留在起始階段,品種改良的方式也一如從前。當前畜牧業生產中推廣的還是外來品種,尤其是規模養殖場大多整批引進外來品種,沒有改良品種的動能。科研院所培育出某個品系,由于增產增質效果不明顯,加之性狀極易分離,生產中沒有普遍推廣的價值。地方品種雖有其優良之處,但主要性狀不如外來品種,整體數量上處于不斷萎縮之中,地方品種的優良性狀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二是疾病防治形勢嚴峻。運用疫苗、菌苗對畜禽疫病進行防疫,改寫了幾千年來我國畜禽疫病防疫的歷史。西醫治療畜禽疾病手段的引進和西藥的運用,對有效治療畜禽疾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畜禽流通的不斷加大和外來品種數量的不斷增多,畜禽疫病變得越來越復雜。畜禽一旦發生疫病,往往呈現綜合感染,且傳播又快又廣。有的疫病原本是沒有的,在引進外來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疫病。外來疫病難防難治,目前生產的疫苗難以達到預防的目的,用藥治療效果不佳。疾病診斷整體水平低,養殖戶和基層獸醫僅憑一雙眼晴和溫度計診斷疾病,基層畜牧技術推廣機構和畜禽養殖場缺乏必要的化驗設備和診斷儀器。獸藥研究和開發嚴重滯后,缺少專門機構,市場上難以見到新的獸藥。獸藥生產廠家不斷地向養殖戶推出所謂的新藥,但那僅僅只是包裝上的翻新。獸藥的研究和開發由生產廠家擔當主角,但廠家研究和開發獸藥,只以經濟效益為前提,只求藥品如何在市場上暢銷,因此其研究如何強化現有獸藥的治療效果和如何在包裝說明書上標新立異的積極性大大超過了開發低毒(副作用)高效獸藥的積極性。養殖戶治療畜禽疾病普遍沒有療程概念,為了達到快速治愈的效果,往往采取大劑量用藥。劑量越用越大,藥品的層次越用越高,病原微生物的抗藥性也不斷增強,到最后,畜禽一旦發病也就無藥可用了。養殖戶也普遍沒有休藥期的概念,明天上市的畜禽,如果今天發病了,他還照樣大劑量使用獸藥,造成藥物在畜禽體內殘留。畜牧獸醫技術的鉆研主要依靠基層獸醫和廣大養殖戶和規模養殖場技術人員,發生了疫病,也只能是他們苦苦應對。中獸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復雜,用中藥治療畜禽疾病療效慢,生產中很少有人使用中獸醫診療技術,中獸醫已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
三是投入品濫用現象驚人。養殖畜禽由不使用專門的飼料到使用單一飼料再到使用配合飼料,是畜禽飼養方式上的重大變革。飼料的使用,促進了畜禽產量的提高和養殖效益的提升。在配合飼料中添加藥物和微量元素,對促進畜禽健康生長,效果無疑是顯著的。但這一技術在幾十年的推廣運用過程中,已漸漸脫離原來的軌跡,與推廣時的初衷背道而馳。生產廠家和養殖戶為提高畜禽生產速度和養殖效益,在飼料中添加的藥物和微量元素已大大超過初始的用量。超量添加的直接后果是:藥物在畜禽體內的殘留,對動物食品質量安全造成直接危害;病原微生物抗藥性增強,畜禽發病無藥可醫;大量微量元素從畜禽糞污中排出,養殖污染治理只能停留在表面,難以達到實質性治理效果。新飼料的研究和開發,缺少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只能依靠飼料生產廠家和養殖戶。
四是基層科技力量薄弱。農業大專院校在向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進入農業大專院校學習的農村學生比例在逐年下降。城市學生進入農業院校并不是為了學農,而是沖著與農業毫無關聯的其他專業而來。農村學生學農的目的大多是期望以后能到相應的企業謀個職位,真正學成后到鄉村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人很少。基層科技隊伍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經費投入不足、建設條件薄弱,推廣能力落后于生產和農民需要。基層科技人員待遇低,福利少,后顧之憂沒有解決,工作積極性不高。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從事畜禽養殖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科技知識的能力也相對較低。
五是技術推廣效果不佳。農業大專院校畜牧獸醫專業的教學內容與生產呈脫節趨勢,課堂教學滯后于生產。科研與生產沒能有效融合,科研不能面對生產開展,為研究而研究,為項目而研究,研究的課題看起來很高深,出來的成果似乎也很先進,但就是走不出試驗場和實驗室,難以推廣和運用到畜牧生產中去。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科技總體水平不高,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式研究多,畜牧科研缺乏領軍人才。科研急功近利,吃大伙飯,生產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少有人去探研,技術難題沒有人去解決。科技創新缺少條件,科技創新成果少,轉化率低。機制落后,農科教相對獨立、產學研缺少協作,沒有讓畜牧科技人員安心工作、潛心研究、熱心服務的激勵機制。資金投入明顯不足,現代科研院所還沒有建立起來。基層科技人員和養殖戶缺少培訓,畜牧業發展急需的實用人才和新型人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