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4/11 13:22:00 來源:榮昌新聞網 閱讀數:
昌元街道方家壩村主要以丘陵為主,土地呈酸性,不宜發展大規模種植業。針對這種情況,該村支書唐開陸經過幾年摸索,探尋出一條綠色規模養鵝增收的致富路,實現白鵝年出欄量達10萬只以上,年收益近百萬元。
不懼困難,帶頭“吃螃蟹”
一直以來,方家壩村農戶都有散養白鵝的習慣,但經濟效益并不好,這讓唐開陸很想不通。他說,榮昌每天要賣那么多的鹵白鵝,按理說白鵝根本不愁銷路,可為什么村里的白鵝就是賣不出去?
為了弄清這一原因,他親自到幾家白鵝收購大戶去詢問原因。一問才知,由于村里的白鵝一直都以散養為主,數量不大,且白鵝體態偏瘦,賣相不好,再加上路途相對較遠。因此,收購戶大多不愿來。弄清楚了這一情況后,唐開陸自掏腰包找到西南大學的專家咨詢養鵝技術。經專家分析指點,唐開陸當即做出了規模養殖白鵝的決定。
說干就干。他將家里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發展養殖,搭鵝棚、建育房、買鵝苗、學技術、聯系買家……兩個多月過去了,買來的1500只鵝到了出欄期,眼看著就可以賺錢了,買家給出的價格卻讓唐開陸傻了眼。由于不懂“切嘴”技術,鵝在成長過程中互相啄毛,導致鵝毛質量不好,買家要從每只鵝里扣除4元錢。這樣算下來,他獲得的利潤和散養差不多,但他的投入卻比散養戶大得多。
吃了技術上的虧,唐開陸當即就去街道畜牧站請教養鵝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發展,他家的白鵝存欄量達到3000只,不僅收回了成本,還為自家添置了一輛農用小貨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先富帶后富,走上致富路
自家過起了小康生活,唐開陸沒有忘記其他的村民。
在當村支書的這幾年,他對村里的情況十分了解。村中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家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他想,如果能把外出的年輕人都留下來,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就解決了。于是,2010年的整個春節他都沒有閑下來,趁著年輕人回家過年的機會,他挨家挨戶宣傳規模養鵝,并承諾為村民們提供鵝苗購買、養殖技術、銷售等方面的幫助。
“老唐,你快來看看,我家的一些鵝怎么在拉肚子,走路還歪歪倒倒的?”正在睡午覺的唐開陸接到電話,立馬從床上坐了起來,急匆匆的趕往養殖戶曾依國家。來到曾家,唐開陸仔細查看了鵝的狀況,憑借養殖經驗,初步判斷是中暑造成的,但他也不敢輕易喂藥,開著車把畜牧技術人員請上門為曾依國的鵝看病。在治療過程中,唐開陸忙前忙后,直到深夜12點多,確定鵝基本上沒有再拉肚子,唐開陸才放心的回到自己家中。
這,僅僅是唐開陸幫助村民發展養殖的一個縮影。
村民劉大貴也是在唐開陸的帶領下新發展的養殖戶。他以前在深圳打了10多年的工,但考慮到家里父母上了年紀、孩子大了都需要照顧,就特別想回家做點事,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幸好唐支書向我推薦了規模養鵝,才讓我照顧家里和創業增收兩不誤。”劉大貴說,他一開始并不是很想養鵝,主要是擔心自己技術不行和銷售渠道沒有著落,這樣不但賺不到錢甚至還會折本。“看到‘唐支書’滿口承諾為我提供技術、鵝苗、銷售等幫助,我也就動心了。現在我家白鵝的存欄量已達1500余只。”
實施綠色養殖,走專業合作社路
規模發展養鵝,其糞便該如何有效處理,讓其不影響居民的生活呢?為解決這一問題,唐開陸聯合幾個養殖戶投入資金5萬余元,修建了糞便蓄積處理池,并鋪設管道將各養殖戶家糞水統一排進池子里。處理池建成后,不僅解決了糞便污染問題,還可以將糞便集中起來用做鵝食草飼料栽種的肥料,真可謂變廢為寶,實現了綠色養殖。
目前,方家壩村共發展規模養鵝專業戶8戶,年鵝出欄量達10萬只以上。據唐開陸介紹,近兩年來,鵝價基本上都穩定在8元一斤,按每只鵝6、7斤來算,每只的銷售價可達60元左右,這樣加起來,所有養殖戶的年收益近百萬元。
“我還將再發展8-10戶規模養殖戶,與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成立方家壩村養鵝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綠色養殖形成品牌效應,以便在進苗渠道、銷售價格等方面形成自身優勢,掌握更多的市場主動權,讓養殖戶真正嘗到綠色規模養殖的甜頭。”唐開陸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