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4/1 14:55:00 來源:中國禽病網 閱讀數:
近日,瘦黑的王生兒,冒著小雨用摩托車載回鴨飼料。他指著滿山坡的9000多只鴨子對記者說,在縣鴨業協會的幫助下,他從其他村民那里承租了數十畝的山坡地,轉行做起“無本”的養鴨生意。據介紹,王生兒是虬江街道金泉村農民,在沙縣,規模場出欄215.3萬羽,占總出欄數的50%,養鴨萬羽以上的專業大戶達到了95戶。
沙縣畜牧水產中心主任葉材森告訴記者,王生兒能夠順利“轉行”,做起無本生意,主要歸功于縣養鴨協會,是縣鴨業產業化帶動的結果。
2003年8月16日,沙縣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鴨業協會。鴨業協會由種苗生產大戶、商品鴨生產大戶、鴨飼料購銷大戶和肉鴨加工大戶組成。鴨業協會把鴨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前后,聯結起來。如種苗、肉鴨養殖、飼料供應、加工、防疫、銷售等一系列內容。王生兒是在縣養鴨協會會長林宗德的指導下,鴨苗向育種場賒賬,飼料向林宗德賒賬,鴨子生病了,就打電話請縣鴨業協會的人幫著叫來畜牧獸醫站的人來看看。等鴨子養大了,賣出去后,再來一一還錢。年景好時,一年可以收入數萬元,多則10萬元。
政府一系列產業化舉措,使沙縣養鴨業實現了統一供苗、統一供料,在生產、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形成一個產業鏈。兼任縣鴨業協會的副會長的羅光燦說,養鴨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從鴨苗到成鴨,大約兩三個月才完成一個批次的鴨子生產周期。要是遇到市場鴨價低賤,這個批次的養鴨就要虧本。有時,養一只鴨子需要倒貼2 5元,一般的小戶人家是虧不起的。因此,沙縣鴨業協會農民害怕承擔市場風險的心理,與農民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主動讓農民“賒賬”,做起無本生意。
同時,沙縣在養鴨業的飼養規模、良種繁育、科學管理、動物營養、標準制定與實施,疫病防治、加工與流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去年,全縣出欄肉鴨近416萬只,購進肉鴨加工200多萬只,總計年加工飼養國內外及地方優良白羽肉鴨600多萬只,按現行價累計肉鴨直接產值達1.4億元,相當于全縣稻谷生產的總產值。目前,沙縣的白羽半番鴨成了繼北京鴨、番鴨之后,我國第三大類的肉鴨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