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2/2/6 16:29:00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閱讀數:
68萬人口的宿豫,2011年出欄了2億只雞,相當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均養雞300只。
對養殖業而言,規模大是把“雙刃劍”,舞得好,可以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舞砸了,則意味著巨大的養殖、市場、效益風險。如何規避風險,讓2億只的規模養殖產出規模效益?
“110”破解養殖風險每只雞身后都有攝像頭盯著
“切換主屏,放大觀察,黃墩鎮合富養殖二場,有幾只雞不怎么動。”監控員沈雙輕推操縱桿,把鏡頭拉近,看清楚了視頻畫面中的雞群有點無精打采。
“合富養殖場,你們的1號雞棚中有疑似病雞,請進場核實。”沈雙隨即打通電話。一分鐘不到,飼養員就出現在視頻中,走近雞群仔細查看后,他給出回復:“剛喂完食,雞在休息,一切正常。”
2011年12月18日上午9時,筆者走進宿豫區禽類防疫監控中心,這里是江蘇省首家養殖場實時遠程監控室,全區300多個一萬平方米以上規模養殖場,監控中心24小時在線“盯梢”,標準流程是“實時監控-放大觀察-聯系場主-上報重大疫病指揮部”。監控期間,沈雙眼皮都不敢合一下,“疫情如軍令,一旦發現異常,寧可錯查一千,不可放過一例。”
規模養雞,第一風險在養上。從進苗到出欄的42天,每一天都讓養殖戶戰戰兢兢。幾年前,當地曾有大戶養到第35天,一次檢查雞舍出來時忘了關門,結果冷風一吹,雞群患上感冒,一下死了上千只。農戶養一只雞能賺5塊錢,但如果養死一只,等于5只雞白養了。
監控中心的設立,徹底改變了區域養殖生態。攝像頭會及時發現任何一處異常,除通報疑似疫情外,一支專業的防疫隊伍將迅速“出警”處置,這套疫情防控體系被養殖戶稱作“養雞110”。近兩年,宿豫的養雞規模、規模養殖場數量均翻了3倍,但沒有發生過一起較大疫情。
“先銷后養”破解市場風險兩個
“龍頭”通吃2億只雞
養的問題解決了,但2億只雞如何賣掉,賣出好價錢?有關人員把筆者帶進了江蘇益客食品公司的分割加工車間。
車間足有兩個標準足球場大,流水線扭成了巨大的“回形針”。流水線的一頭,工人們熟練地將脫毛肉雞掛上鐵鉤,經過600米的流水作業,陸續分解出雞翅、雞脯、琵琶腿、軟骨、骨架、下水等36個分類肉品。這個作業區用工800人,年肉雞加工能力8000萬只。
益客公司總經理公麗云告訴筆者,2011年開始,他們又在全國大中城市布局熟食店,打出“益客家廚房”和“黑鴨王”兩個自有品牌,3年內計劃開出1000家分店。從整雞、分割雞到熟雞,不但解決了銷路問題,還將1只雞賣出了3只雞的錢。
像益客公司這樣的“巨無霸”企業,宿豫區不只一家。2010年8月,中糧集團投資10億元興建肉雞產業化項目,設計年屠宰肉雞能力1億只,建成后將成為全國單產屠宰量*的加工企業。光這兩家龍頭企業,就能“吃”下整個宿豫一年出欄的肉雞。
在龍頭企業的“羽翼”下搞生產,養殖戶只管養不愁銷,沒有了后顧之憂。2011年12月初,關廟鎮東方養殖場的女老板馮秀,剛剛將自己的座駕由“??怂?rdquo;升級成“雷克薩斯”。她2011年一共養了6茬雞,200萬元年收入穩穩當當裝進口袋里。
“全產業鏈”破解效益風險跟雞沾邊的都來錢
配料、攪拌、粉碎、造粒、烘干……一筐筐黑乎乎的原料從“過山車”一樣的加工機械出來后,就成了一粒粒黑色圓球,一點異味都沒有!
在宿豫,雞糞不但不是污染源,反而是資源。如果3條生產線全開起來,年處理雞糞量80萬噸,4噸鮮雞糞能出一噸上好的粉劑有機肥,40公斤裝有機肥每包市場售價120元。
“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雞的飲食住行,甚至生老病死都有產業鏈條!”主管農業的宿豫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葉鋒告訴筆者,圍繞一只雞打造的“全產業鏈”,每個環節都能掙到錢,即使肉雞市場有波動,也能“東方不亮西方亮”,極大提高了規模養雞的抗風險能力。
一只雞的“產業鏈”有多長?在宿豫,雞血提煉的蛋白粉是高檔添加劑,雞毛處理后成了搶手的寵物飼料。雞舍工建、防疫治病、食品深加工……每個環節都有巨大的效益空間。2011年11月,宿豫和江蘇省農科院、南農、揚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新上飼料配料項目,像做嬰兒奶粉一樣研發新配方,將料肉比從2∶1提高到了1.7∶1。該項目產業化后,又將形成超億元的新興規模產業。
讓人想不到的是,死雞也是一個產業。在宿豫保安鄉,有一個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全市范圍內的病死雞都在這里“火化”,最終加工成生物蛋白原料,讓死雞也發揮出剩余價值,同時杜絕了病死雞非法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