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9/30 14:23:00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閱讀數:
日前,農業部發布《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規劃中提出,畜產品有效供給得到保障,截至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和5000萬噸,羊毛產量達到43萬噸,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6%;畜牧業產業素質明顯提高,到2015年,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15個百分點;飼料工業穩步發展,到2015年,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億噸,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或集團達到50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指出,這一消息對畜牧業影響巨大。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的提高,下游畜產品市場的消費需求逐漸增長,“十二五”規劃的發布,一方面有利于保障未來畜產品的有效穩定供給;另一方面也為未來畜牧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方向和目標,有利于推動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十二五”規劃鼓勵和支持規范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建設,助推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保障畜產品安全。另外,此次規劃中還首次提出對畜牧業的金融支持,這為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碰到的資金、規模等問題提供了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法。
大同證券投資顧問付永翀認為,此次《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發布,依托比較有利的政策扶持,比如財政補貼力度加大等,將進一步促進畜牧業良好發展,“因此我們認為此消息對于畜牧業的發展將帶來很大的正面作用。”
鄭宇潔分析,畜牧業未來的趨勢將是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標準化有利于提高行業整體質量水平,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規模化、產業化有助于畜牧業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當然,就“十二五”規劃來看,不論是金融支持政策的首次提出,還是財政補貼力度的加大,都將推動畜牧業突破資金、規模瓶頸,擴大養殖規模,推動行業蓬勃發展。
此次出臺的規劃還指出,目前我國部分畜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非法使用違禁添加物的事件時有發生,對行業發展的沖擊和影響很大。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任務十分艱巨,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我國的牛奶行業。
人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我國奶業發展目前主要的癥結在于過度追求發展速度,只有改變這種片面重數量輕質量的思路,奶業才能振興。
鄭風田稱,我國奶業發展與高鐵有著共同的教訓: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安全導致代價慘重。我國第一個牛奶產量達1000萬噸用了23年,即從1978至2001年,但第二個1000萬噸的增加只用了3年的時間(2002至2004年),而第三個1000萬噸產量的增長更快,只用了2年(2005至2006年)。
“這種超高速發展是以什么樣的模式來實現的呢?基本上采取的是松散型公司加農戶模式。公司從市場上收購小奶農的奶,然后加工出售。這種模式最常被奶企采用,質量也最不靠譜。”鄭風田表示,“從奶源看,我國牛奶的基本來源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奶農,一半以上的奶牛由存欄20頭以下的小規模戶飼養,飼養條件簡陋,衛生防疫條件差。而一般的奶企基本上滿足于從散養農戶中收購鮮奶加工出售。”
鄭風田認為這種模式*的問題是收購時壓價過低,導致奶農只能通過摻假來降低成本。奶農的產品在賣給奶企時一般經過中介,中介自身還需要雁過拔毛賺個中介費,因此價格到奶農那兒就更低了。如此導致中介與奶農只能通過摻假等方式來獲取利潤。由于企業的利潤與奶農沒有直接關系,做假的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我國目前市場的定價機制也難以做到優質優價,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其實當初“三鹿”倒下也就源于此。
而此次規劃稱,上述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治:畜牧業大規模標準化養殖比率較低,目前60%的奶牛由20頭以下的散戶提供,40%的生豬由年出欄50頭以下的散戶提供。生產粗放、信息不靈、防疫條件差、標準化程度低、良種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