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8/12 15:55:00 來源:四川在線 閱讀數:
“全國的豬肉有的突破20元,宜賓的豬肉也賣到16元一斤了,這在去年上半年,要買到兩斤半肉了”。“昨天,肉價又漲了,雖說穩中有升,但比起外地的肉價,這還算是便宜的了。”市民羅女士提著菜藍子在四川省宜賓縣柏溪農貿市場逛了半天由衷地說。
但她還是有點想不通,都說四川“糧豬安天下”,現在吃肉咋還這么貴呢?
“豬價不可能降多少,70%的散養豬戶在退出。”宜賓縣喜捷鎮畜牧獸醫站站長陳祥君一語驚人。
豬市由“熊”轉“牛”,冰火兩重天。四川豬肉價格連續10周紅色預警。消費者肉跳心驚,散養戶猶豫觀望,遲遲不敢補欄,害怕又坐“過山車”。
宜賓推廣規模化、標準化PIC生豬養殖場
“川豬”拱向何處?四川省宜賓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楊建平對癥再下良藥,開出三劑處方:“規模養殖、產銷一體、期貨交易”,應對豬肉漲價,力促豬價“軟著陸”。
“錯峰入谷”反彈琵琶上“規模”
“窮不丟豬”、“殺豬過年”的觀念,悄悄地在改變。
近年來,宜賓有的地方“十室五空”,半數的農戶不再養豬。規模養殖則異軍突起,“三分天下有其二”。
“喜捷鎮新聯村灘橋組劉光輝,以前生豬出欄30頭,現在只養5頭,原因是養豬人工、飼料、交通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下降,兒子外出開車,兒媳外出開快餐店,每人一天能掙100來塊,比養豬來得更快當。” 陳祥君說。
去前年,當豬價滑入低谷時,宜賓縣畜牧部門采取逆向思維,錯峰入谷,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開展規模養豬、鼓勵打工青年回鄉創業,畜牧科技人員領辦專業合作社。
“春江水暖鴨先知”,以經營糧食為主的宜賓和久集團,在豬價低迷時組建了宜賓好耕農牧集團公司,先后投入2500余萬元,建成2.2萬平方米的PIC祖代、父母代種豬擴繁場、生豬養殖場,引進種豬1400頭,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年出欄達50萬頭的PIC生豬養殖基地。
2010年4月13日,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鐘勉也是在豬價滑入低谷時,實地查看了宜賓好耕公司,并要求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健全機制,通過農村土地合理集中流轉,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運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農民群眾增收和企業發展壯大的“雙嬴”。
從沿海打工回來的向前英回鄉創業,創辦了宜賓縣永興農康富養殖場,年出欄生豬2000多頭,今年產值可達400萬元,獲利可達100萬元以上。還有從銀行辭職回鄉的唐德榮在白花鎮通關村領辦了德力興養豬專業合作社,年出欄生豬2000頭。
李場畜牧獸醫站的技術人員楊建倫率先“下海”,領辦了宜賓縣建宏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年產值可達1400多萬元。
宜賓縣縣委、縣府非常重視現代畜牧業發展,特別是生豬發展。近年來,通過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能繁母豬保險、能繁母豬補貼3項惠農政策,共爭取上級財政投入資金達7122萬元,吸引社會資金25800萬元,養殖大戶投入資金1.5億元,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農戶”,集中或分散建設標準化圈舍養殖小區發展模式。推進生豬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養殖,促使全縣規模養殖占比達到66.5%。
“產銷對接”川豬出川有“專合”
“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的必有之路,生豬專業合作社產銷一體,是"川豬"出川的新路。”宜賓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駱全超說,產業化、一體化避免了養殖的盲目性。
過去,川豬外銷主要是冷凍肉。現在多是活豬長途販運,生豬專業合作社在這場“游擊戰”、“運動戰”中很快成為了一支生力軍。
據古柏鄉生源生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伍永久介紹,這幾年該社建立了專門的銷售網絡,組織宜賓的生豬遠銷北京、陜西、山東、河南、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去年以來,外銷近16萬頭,產值達2.88億元,平均每月上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