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02/12/23 16:00:00
來源:本站
閱讀數:
豬繁殖障礙性疾病,是以妊娠豬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產出無活力的弱仔、畸形兒、少仔和公母豬的不育癥為其主要特征。隨著養殖業規模化的發展,豬繁殖疾病已成為大中型飼養場最重要疾病之一。據調查,我國豬繁殖障礙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F就幾種繁殖障礙病簡介如下:
一、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 此病俗稱“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引起的新病,主要表現在感染豬厭食、體溫升高(40--41℃),妊娠期發生早產,妊娠晚期流產、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該病傳播速度快、流行面廣,已先后遍及整個北美洲和大多數歐共體國家。該病無肉眼可見特征性病理變化,確認一般依靠采用豬肺泡巨噬細胞或傳代細胞系進行病毒分離。也可用過氧化物酶試驗,ELISA試驗和血清中和試驗檢測抗體。 加強豬群衛生消毒,加強與外界隔離,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測,對購入豬嚴格檢疫和隔離是杜絕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在國外已有疫苗應用,滅活苗免疫母豬一年兩次,每次間隔21天,弱毒苗僅限3--18周齡仔豬應用。我國哈獸研已研制出滅活苗,效果與國外相同,目前正在某些地區中試。 該病屬于群發病,流行地區要采取早期同步斷乳,在仔豬感染前異地隔離飼養,切斷從成豬到仔豬的傳播途徑。豬群暴發該病后須采取相應的支持性治療。此外還應加強飼養管理和改善豬舍衛生條件,提高日糧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飼喂高能量飼料,保持舍內空氣流通和注意保溫。
二、豬偽狂犬病 該病是由偽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種野生動物的急性傳染病。豬感染其癥狀因日齡而異,成年豬僅表現增長減慢,呈輕微癥狀。種豬表現不育,公豬發生睪丸腫脹、萎縮,性機能減退。母豬則為返情,屢配不孕。妊娠母豬表現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仔豬表現高熱、食欲廢絕,呼吸困難,后精神癥狀抽搐至死亡。15日齡內仔豬死亡率100%,斷乳仔豬死亡率達10--20%。 偽狂犬病在世界廣泛流行,該病多發生在寒冷季節,其他季節也有發生。在豬群中病毒主要通過鼻分泌物傳播,也可通過陰道分泌物和胎盤傳播。 病毒分離是診斷偽狂犬病的可靠方法。應用免疫瓊脂擴散試驗、ELISA試驗、中和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檢測抗體,都可診斷偽狂犬病。 偽狂犬病目前尚無治療辦法,國外已普遍采用免疫接種方法,滅活苗接種公母豬一年兩次,第一次免疫后間隔6周加強免疫,以后每6個月免疫一次,育肥豬斷乳后免疫一次即可。我國也有偽狂犬病弱毒和滅活苗中試產品在一些地區試用。 目前認為豬是主要的帶毒者,因此要嚴格將豬牛分開飼養。引進豬時,應嚴格檢疫隔離。應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消滅昆蟲媒介,加強飼養管理。對有本病的豬場,應采取停產措施,經血清學檢查發現陽性豬在50%以上的種豬場,應全群淘汰。連續4次血檢,陽性率在1%以下的豬群,淘汰陽性豬。建立凈化豬群等綜合防治辦法,是控制該病的重要措施。
三、豬細小病毒病 該病由豬細小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孕豬在懷孕前期受到感染時,引起流產、死產、胚胎死亡、木乃伊化胎兒。在懷孕30--50天感染豬主要產木乃伊化胎兒。50--60天感染多出現死產。懷孕70天感染出現流產癥狀。而懷孕70天后感染的母豬多正常產仔,但這些仔豬常常有抗體或病毒。此外產弱仔、母豬發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都是該病的臨床癥狀。除懷孕母豬外,其他種類的豬感染后無明顯臨床癥狀。 豬細小病毒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主要發生于春、夏或母豬產仔和交配的一段時間。在該病發生的豬場,能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不斷發生繁殖失敗。其死亡率,母豬懷孕早期感染使胚胎死亡率達80--100%,其他豬一般無死亡。肉眼可見病變,母豬子宮內膜有炎癥,胚盤有融化現象,胎兒在子宮內有被溶解、吸收現象等。病毒分離和利用血清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檢測抗體都可診斷細小病毒感染豬。 對于未感染的豬場,應杜絕引進帶毒豬,嚴格對公豬精液進行檢查,陰性豬可使用。發病豬場應特別防止小母豬在第一胎受孕時被感染,或把交配期拖延到9月齡時,此時母源抗體已消失,自動免疫力穩定。近幾年,公認使用疫苗是預防該病的可靠辦法。一般對幼母豬進行兩次免疫。我國已有中試產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