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7/15 13:40:00
來源:國際商報
閱讀數:
受豬肉價格節節攀升、天氣高溫影響,居民豬肉消費需求量開始下降。7月、8月為暑期,大中專院校放假,食堂集體消費數量下降,生豬及豬肉價格可能小幅回調,但價格整體上漲的趨勢難以扭轉。
盡管生豬存欄數量在恢復,但養豬成本仍存在剛性上漲的空間。
2011年初以來,全國豬肉價格呈持續上漲走勢,其中5月以來漲勢尤其加快,截至6月底,鮮豬肉批發均價較2008年的歷史高點高7.9%。商務預報顯示,6月20日至26日一周全國36個大中城市鮮豬肉批發均價為24.68元/公斤,較5月初上漲19.7%,較今年初上漲30.6%,同比大幅上漲67.9%。
生豬及豬肉價格為何在消費淡季卻創造了新的歷史高點?究竟是供給還是成本推動?
供給偏緊系主因
分析認為,國內生豬供給短缺是當前生豬價格連創新高的主要原因,如湖北、廣東、山東、吉林等地生豬嚴重不足,從而出現“搶豬潮”。同時,農業部和商務部均表示,當前豬肉價格的上漲主要是由于養殖戶數量減少供給偏緊和養豬成本上漲所致。因此,造成生豬供給偏緊的主要因素:
養殖戶數量減少。2010年上半年國內生豬價格持續快速下跌,養殖出現虧損,部分中小規模養殖戶被迫退出養殖行業。據統計,2010年四川省養豬戶同比減少8.4%;今年2月,浙江省272個可比典型村(組)養豬戶同比減少1.93%;今年4月份,江西10個生豬生產定點監測縣(100個行政村)養豬戶數同比減少6.32%。
規模養殖擴張減緩。受土地租賃費用增加、環境保護壓力大、企業發展資金來源渠道較窄等因素限制,大中型規模養殖企業發展速度減慢。據調查,由于畜牧業貸款風險高,加上相關保險未能同步跟進,使得金融機構產生了懼貸心理,生豬養殖合作社或牧業小區等單位或個人出現融資困難。另外,種豬規模擴容新增成本、雇工開支增加使得規模養殖發展遭遇瓶頸。
動物疫情困擾養殖業。據調查,2010年11月以來四川、湖南、河南、山東和廣東等生豬主產區爆發各種動物疫病,仔豬死亡增加。如在養豬大縣湖南湘潭,部分養殖企業仔豬死亡率高達20%~30%,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今年上半年的生豬出欄數量。
養豬成本的上漲進一步托高了生豬底價。以飼料原料玉米價格為例,6月中旬,全國千家養殖企業玉米購進均價達2.3元/公斤,比年初高9.5%,同比上漲11.2%,比2008年春節(豬價最高點時)高30.7%。另外,受社會物價普遍上漲、城市最低工資標準上調等因素影響,豬場工人工資不同程度上漲。根據對四川、湖南和河南等主產區的調查發現,許多上規模的豬場因雇人困難,人員工資普遍上漲了10%~20%。
豬肉價格“高燒難退”
豬肉價格過快上漲已經對城鄉居民的豬肉消費生產了重要影響,從而得到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盡管國家商務部表示,對于豬肉價格的調節應當以市場為基礎,隨著養殖戶數量的增加,養殖積極性的提高,后續的豬肉供給將逐步得到緩解。但豬肉價格的迅速上漲還是招來了政策的“照顧”,如遼寧省政府自6月22日起,對全省投放5800噸儲備凍肉,以保障市場供給,穩定豬肉價格。
6月初,國家農業部出臺了《關于做好當前生豬生產有關工作的通知》,分別從國家政策、規模化養殖、提高生產水平、規范種豬市場秩序、疫病防控和政策發布等6個方面做了闡述。
據農業部對全國21個種豬場監測,今年1月份以來二元母豬銷量持續增加,5月份共銷售1.8萬頭,環比增加1.0%,同比增加38.2%。5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710頭,同比增長0.21%,環比增長0.32%,今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增長。隨著母豬產仔及仔豬成活率都逐步提高,今年下半年起,生豬存欄將持續增加,相信下半年生豬存欄的恢復,市場供給短缺的情況將有明顯改觀。
根據對四川、湖南、河南和山東等大型肉類加工企業調查,由于豬源比較緊張,加上收購價格上漲資金周轉速度下降,公司每天采購和屠宰的生豬數量較正常時期下降了40%~50%,企業庫存水平也大幅下降。
受豬肉價格節節攀升、天氣高溫影響,居民豬肉消費需求量也開始下降。據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豬肉零售商反映,豬肉價格上漲后終端購買量明顯下降,6月下旬每天只能賣4、5頭豬,降幅超過一半。
7月、8月為暑期,大中專院校放假,食堂集體消費數量下降,生豬及豬肉價格可能小幅回調,但價格整體上漲的趨勢難以扭轉。
盡管生豬存欄數量在恢復,但養豬成本仍存在剛性上漲的空間。飼料原料玉米因工業需求增長較快,其價格還有上升空間。此外,年初以來,仔豬價格迅速上漲,同比漲幅超過一倍,也將會在后期的生豬出欄價格上體現出來。加上整個社會物價上漲形勢都比較嚴峻,預計今年下半年生豬及豬肉價格還將高位運行,豬肉價格“高燒難退”,四季度的生豬及豬肉價格有望比較平穩,波動幅度小于三季度。
穩定生豬供給壓倒一切
目前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一是動物疫病方面。據調查,受旱澇急轉、夏季高溫等因素影響,6月下旬,廣東、江西、湖南等地區生豬疫病有所加重,若生豬疫情控制不當,有可能加劇市場波動,引發生豬價格大幅下行后再大幅上漲。二是政策措施方面。遼寧省政府動用儲備凍肉調節市場,養殖企業壓欄惜售心理有所減輕,生豬出欄數量有所增加。6月24日起,全國生豬價格曾連續4天下跌。若豬肉價格進一步快速上漲,不排除其他省市的政府部門動用儲備肉調節市場的可能。
縱觀2007年來國內生豬市場數次大起大落發現,生豬供給短缺與過剩程度是決定生豬及豬肉價格波動幅度的關鍵因素,穩定生豬供給壓倒一切。而決定供給多與少的關鍵則是養豬戶積極性、疫病的嚴重程度,除了通脹的大環境相似外,今年生豬及豬肉價格與2008年還有極其相似的特點:那就是價格大幅漲前的1年至2年均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疾病,母豬產能跟不上,仔豬育成出欄率低。
除了凍豬肉收儲政策的調控外,在生豬生產過程中實現市場供給的基本穩定或使市場供給與季節性消費規律基本吻合更有助于減小市場價格波動幅度。
據農業部估計,2010年國內年出欄50頭規模以上的養殖比例已經占到66%。就目前國內生豬養殖的現狀來看,由于大型規模養殖企業資金實力、疫病防治技術和抵抗虧損能力比中小規模養殖企業明顯要強。因此,切實穩定中小養殖企業的生豬養殖規模或使中小養殖戶退出的速度與規模養殖增長的速度基本相抵,才不至于誘發供給上的“大地震”。為此,針對生豬養殖環節提出兩點建議:
推行適合國情的養殖模式。盡管國內規模養殖發展迅速對穩定生豬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考慮到國情,廣大散養戶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而占30%的散養戶因進退養殖行業速度快,很容易引發市場供給大幅波動。因此,聯結分散的散養戶,在市場信息、飼養技術、飼料購進和商品豬銷售等方面給予服務和支持,有助于將市場風險和疫病風險降至最低,如大力推行“公司+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適合國情的比較先進的養殖模式。
探索和建立適合養豬行業保險機制。進一步拓寬能繁母豬保險,探索育肥豬保險,讓養殖企業遭遇重大疫病或自然災害時,能有后續資金及時地進行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