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6/21 11:01:00
來源:四川日報
閱讀數:
6月17日省畜牧食品局發布的第24期《四川生豬監測周報》(以下簡稱《周報》)顯示,6月第3周,我省生豬價格繼續上揚,育肥豬均價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高。
監測數據顯示,6月第3周,我省肥豬、仔豬、后備母豬和豬肉均價分別上漲0.34元/公斤、1.06元/公斤、14元/頭和0.47元/公斤;玉米、小麥麩均價分別上漲0.02元/公斤和0.01元/公斤。
《周報》分析,雖然生豬價格較前年和去年6月同周相比有大幅度上漲,但前年和去年6月同周是生豬價格極速下跌期,可比意義不大。活豬均價雖然超過2008年6月同周,但玉米、配合料卻分別高于2008年6月同周的25.40%和15.87%,豬糧比也低于2008年6月同周的4.20%。在飼料、人工等成本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每頭生豬當前的利潤在300元以內。預計后期生豬價格將繼續高位運行。
【現場見聞】
豬肉行情一個字:漲
6月17日,成都巨豐冷鮮肉五冶菜市場店。店老板楊小梅懶洋洋地吹著風扇看書。她后面的菜價板上清楚地寫著:鮮肉30元/公斤,排骨32元/公斤。
“上周還是28元,這幾天才漲的。我覺得接下來還要再漲。”楊小梅肯定地說。
成都市水碾河路曉琳家常菜館老板鄧春燕也有同感。年初,豬肉價格每公斤只有25元左右,現在30塊錢以下的豬肉都買不到了。
在成都*的白條豬批發交易市場――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記者也看到了同樣高企的價格:6月17日的白條豬肉均價為21.5元/公斤。這是從5月初的17元、5月底的近20元一路漲過來的。據該市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豬肉價格已經達到歷史高位,但仍在不斷攀升。
四川德福隆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唐祿強算了筆賬:以前請一個技術工人,月工資1500元左右,現在漲到了2000元;飼料成本,每公斤玉米上漲了0.2元;水電氣費也在漲。據測算,5月份購買仔豬,育肥出欄一頭100公斤肥豬,飼養成本在1230元左右,同比上漲了15.6%。
從全國來看,從2009年9月開始,生豬價格連續9個月下滑,累計降幅達到20.2%,養殖戶虧損面一度達到58.2%,部分養殖戶縮減了養殖規模。
成本助推、供應減少,拉動了此輪豬肉價格的攀高。
【觀察】
規模化養殖高速轉型進入高成本時代
“成本上漲、供求關系變化是造成此輪豬肉價格上漲的誘因,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富剛給出了這樣一串數字:16%―49.6%―70%,“2005年,我省規模化養殖戶的占比僅為16%,5年后就幾乎占了半壁江山;再過5年,預計達到70%。”
常年從事畜牧生產工作的富剛,從這種變化的背后看到畜牧業正在經歷兩個顛覆性變化:一是養殖主體的變化,一家一戶的散養數量將不斷減少,規模養殖戶將成為主力;二是養殖模式的變化,農民養豬不再是一種習慣,而是越來越受利益誘導。
富剛表示,之前農民養豬是傳統,是習慣。但現在養豬的比較效益越來越低,農村富余勞動力也少了,農戶散養越來越少,規模化的養殖場越來越成為市場主力。這種路徑是發展的必然,但發達國家有很長的演變過程,而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轉型,速度之快、程度之猛烈有點“超預期”。
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也有相似的觀點:根據調查,農村現在有四成以上的農民不養豬,規模化養殖將逐步替代一家一戶的散養模式。“農民散養,圈舍、勞動力、青儲飼料等都不計入成本,但規模化養殖后,土地要租、圈舍要建、人工要請、飼料要買,所有的費用累計,就‘壘’出了一個豬肉的高成本時代。”
盡管目前豬肉價格高企,出欄一頭肥豬獲利僅300元左右,屬“正常偏好”水平。
資本看上豬肉市場波動周期更短更劇烈
“行情三年一輪回,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這是生豬養殖行業多年的“周期律”。而今,這一規律卻在悄然變化。
省畜牧食品局生產科教處處長富剛分析,之前的肉價波動周期在3.5年左右。隨著規模化養殖占比不斷增加,波動周期將逐漸縮短為1年左右。
“之前的養殖方式,風險被一家一戶的散養戶給分解了,波動周期會相對較長。現在一旦出現價格波動趨勢,社會資本就會迅速出手,這又會進一步加劇價格波動。”郭曉鳴表示,養殖方式轉型,此過程中必有“陣痛”。他建議政府出臺更多的優惠措施鼓勵農民養豬,或扶持發展農民生豬養殖合作社,把分散的規模養殖戶組建為經濟實體。
更多的資本進入養殖業本是好事,但需要有規則加以“馴化”。比如,應鼓勵工商資本更多地進入種豬繁育、加工等領域;政府應該進一步強化價格預警機制,引導市場預期,防止出現 “多了砍、少了趕、不多不少沒人管”;對農村養殖應提供政策性保險,降低農戶的風險。
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堅也表示,政府需要適當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提高市場供求信息透明度、更好地發揮國家豬肉儲備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