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4/19 9:10:00 來源:三農直通車 閱讀數:
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賠了”,4月7日,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一個體養殖戶告訴網易財經編輯說,最近生豬收購價在每斤7元多一點兒,雖然不虧本,但也賺不到多少錢。 自2010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下跌,豬糧比曾一度跌破5比1,達到預警紅色區域,行業虧損嚴重。
隨著雙匯瘦弱精事件的逐步升級,上游養殖戶也漸漸浮出水面,在利潤低、飽受疫病、融資難等困擾下,很多養殖戶不得不選擇添加“瘦肉精”。
中國推行了十多年的農業產業化和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但卻頻頻爆出雙匯瘦弱精和三鹿三聚氰胺的丑聞。中國人民大學的鄭風田教授在網易微博中表示,雙匯重蹈三鹿奶粉覆轍,目前其半截子的產業化模式存大很大問題。雙匯自養生豬30萬頭,而公司年消化生豬達3000萬頭,絕大多數生豬來自散養戶。
養豬業受困成本上漲
據他介紹,飼料、玉米都漲錢了,養殖這個行業價有起有落,還有疫病,“比較操心”。 4月7日,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一個體養殖戶告訴網易財經,現在飼料、玉米都漲錢了,養殖這個行業價有起有落,還有疫病,比較操心,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賠了。“據他回憶,去年春季生豬收購價僅有5元左右,去年虧得厲害。”
今年4月初,全國出欄肉豬均價在14。6-14。7元/公斤,去年同期僅有不到9。2元/公斤,同比漲60%。盡管價格上漲不少,但同樣上漲的還有養殖成本。
以廣東化州市為例,當地養殖1頭毛重125公斤的豬,綜合成本為1530元,比去年增加340元,增幅29%。其中飼料支出約1050元,同比增加近25%。養殖成本攀升加劇了風險,一旦收購價大幅度回落,養殖戶將出現大范圍虧損。
國內養殖業現狀是,大部分農戶并不直接面對市場,而是通過豬販和屠宰公司。豬肉價格低迷時,豬販和屠宰場往往壓低生豬收購價格來保障利潤,將虧損轉移給養殖戶。
一年多前的慘淡行情,讓普通農戶叫苦不迭。2010年春節后,豬肉價格持續下跌,4月初豬糧比跌破5比1,達到預警紅色區域,行業虧損嚴重。豬糧比是生豬價格和作為生豬主要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比值,一般比值在5。5:1,生豬養殖基本處于盈虧平衡點。目前全國豬糧比在7:1左右。
除了飼料價格暴漲,個體養殖戶還面臨另一大問題——疫病。4月9日,陜西一曹姓養殖戶在電話中告訴網易財經,去年冬季,家里20多頭豬感染口蹄疫被處理掉,僅有10多頭幸免。以每頭200斤,當時收購價每斤6塊多錢計算,幾天內就賠了兩三萬。該養殖戶表示:“現在養豬,收購價在(每斤)六塊五以下根本不賺錢。生豬行情波動太大,從(每斤)五快多到八塊多,全都都遇上過。”
養殖業半產業化缺乏監管
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養殖戶通常對于產品流向何處不知情,也較少承擔質量責任。而豬販和屠宰場也不愿承擔全部責任,瘦肉精事件后,雙匯曾聲稱自己也是“受害者”。
在中國,“公司+農戶”是肉類加工業的主要模式,河南省有一半以上處于農戶自養狀態。艾格農業畜牧分析師郭會勇表示,隨著生豬價格上升,企業也意識到可以通過上下游控制成本和原料安全。相比新希望、中糧等,雙匯在上游建設方面有一些問題。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伊利等大型企業曾掀起一陣上游投資熱潮,但至今全部自有的奶源比例仍不高;瘦肉精事件后,雙匯也表示將加大上游投資,但這同樣不容易。
東方艾格農業分析師郭會勇表示,“肉制品企業越做越大,面臨的原料安全風險就越大。而且自建豬場的成本要高于農戶養殖,豬場規模越大,出現疫病的風險和影響也越大,很可能造成虧本,所以企業沒有擴大豬場的動力。”
關于農業產業化問題,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有四種程度,最松散的就是像雙匯模式——設收購點。鄭表示,這種程度的產業化中,不施行優質優價收購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還存在壓低農民價格情況;產業化程度僅有10%-20%。他認為,“雙匯想要完全產業化也不可能,但可以采用一種更緊密的合作方式——建立緊密型訂單方式,公司按照標準建生產基地,公司和農戶各占50%的模式。”
養殖戶利潤受擠壓 催生”瘦肉精“產業鏈
3月15日以后,河南省公安廳成立了專案組徹查瘦肉精事件,目前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瘦肉精產業鏈已經明晰。據央視報道,一公斤瘦肉精純粉價值2000元,不法商販購買瘦肉精原粉后,添加30-35倍的淀粉稀釋,再以1公斤100元出手,每公斤原粉要凈賺利潤1600元左右。
瘦肉精再經由豬販子向養殖戶出售過程中,價格再次翻番,1公斤200多元。在這個冗長的產業鏈上,瘦肉精制造者、勾兌者、豬販子享受了大部分利潤;使用瘦肉精的養殖戶最終獲得的僅是每斤0。1元的額外利潤。
公司+農戶,這種半產業化模式遍布中國養殖業、種植業;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食品安全屢次受到半產業化現狀的”傷害“。在利潤低、飽受疫病、融資難困擾的中國養殖業,每斤一毛錢的利潤就可以讓農戶鋌而走險。瘦肉精事件發生后,河南省展開大范圍普查,所有喂養瘦肉精的生豬都被宰殺無害化處理。處在最底層的添加瘦肉精的農戶,既是害人者,同時也是受害者。
專家指出抗生素濫用是更大的問題
瘦肉精問題暫告一段落,但抗生素等其他問題仍是養殖業待解的難題。
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對網易財經表示:“瘦肉精不是最嚴重問題,還有很多抗體、疫病等問題。問題在于國外大公司有自己的標準和監管,而我們的小公司或農戶卻沒有固定標準。”
以抗生素問題為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濫用抗生素的肉禽產品,會在體內沉積,自己生病時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鄭風田就表示,國內養殖業存在嚴重的抗生素濫用問題,生產的一半抗生素被用于畜牧業。“歐盟2006年1月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國也在限制抗生素濫用,我國也應該早日全面強制禁止養殖業抗生素的使用。”他提議。
與瘦肉精的誕生類似,抗生素也是被部分研究人員吹噓為能增加畜禽產量,減少疫病。飼料企業為了利潤,濫用抗生素在所難免。養殖戶為了提高產量,進行高密度養殖,豬、雞、奶牛患病機率大。畜牧業中控制細菌本應從為牲畜創造干凈的環境做起,但現狀卻是嚴重依賴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