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3/4 10:23:00
來源:CCTV.com
閱讀數:
他叫陳剛,1999年從浙江打工回到河南商城縣的老家,用20萬元開了個廠子生產羽毛飾品。到現在他的年產值達到了600萬元。可當初他回來的時候,鄉親們都挺不理解。 村民:“當時這基本上都是廢料,都給扔掉了。我感到也是很好奇的。這都是沒人要的東西,你做這個干什么?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村民:“我們說你這個雞毛能做什么,能賣掉嗎?”
陳剛:“天使翅膀這個毛不染色..這種是雞身上貼身的毛,這種毛很蓬松沒有重量.每一只鵝毛都要4分錢.這是用紙版做的,外銷價要6元人民幣,運到美國就要70元人民幣.”
設計人員:“一只雞上渾身的毛都可以用。渾身都是寶。”
1996年,陳剛在浙江一家服裝廠負責采購服裝副料的時候,就接觸到了許多用來做衣服領邊、袖口的羽毛產品。
陳剛:“當時這個是按克重計算的,像我手上拿的這條,長度有兩碼長,50克,就是一米八三長,55克重,每克0.17元,這一條相當于8元多.我們的成本,是16元一市斤.如果把公斤折算成克來算的話,你想想利潤空間有多大?”
羽毛加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外商到中國來采購羽毛產品。當時,國內產值上百萬的加工廠不過五家,主要集中在廣州。商城縣的羽毛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勞動力便宜。1999年,在外打工近六年,攢了20多萬元錢的陳剛通過工作時認識的日本客商拿到了訂單,回家開廠了。
陳剛:“第一批貨17萬多人民幣,因為我是做紡織品的時候認識他的.他給我介紹用羽毛可以生產這樣的產品.我拿著樣品回來發展.把這個第一批定單做出去.還有一種產品是掃電腦的雞毛撣子.那一批貨可以賺到4萬人民幣。”
在羽毛加工工序中,染色是最核心的技術,為了突破這個技術難點,陳剛赴廣州用高薪把大廠里的技術人員請了回來。
曹庫:“我在這兒一個月掙五六千元,在廣州掙二千多。”
陳剛以高出廣州廠家每月三千元的工資了招來了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一個月后,他的貨物如期完工。
陳剛:“我記得我們交第一批貨的時候我和我老婆和工人是徹夜未免。那個時候數錢的感覺真的很難形容,真的很好。不知所以了。”
第一筆生意旗開得勝,讓陳剛信心大增。一個月后他收到了日商來的第二筆訂單,這筆訂單價值38萬元,是上一筆訂單的兩倍。
陳剛:“剛開始接到的時候我也是很高興,因為第一筆賺到錢了。覺得這第二批,不要說38萬,就是83萬也要接下來做。”
為了趕制產品,陳剛需要大量流動資金聘請工人。他的錢全用來租廠房和近原料了。因為第一筆生意很成功,他很容易地從親戚那里借了8萬元錢,開始沒日沒夜地生產。這時,一件陳剛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2000年3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來自日本客戶的傳真。
陳剛:“原話是這樣說的,接到商業部通知,你國的農產品我們國家限制進口,原來我們之間所簽的協議,近階段不能實施,請立即停止生產,他說的停止生產,其實他已經知道了我們已經生產了80%。后來檢驗建議局也給我們發來了通知,有個文件過來,農產品都不能出去。”
陳剛的這批貨都是面具和絨條,當時在國內根本沒有銷路。如果不能出口,即使把這些絨條全部拆掉,把雞毛作為原料賤賣給別的廠子,也只能賣個四五萬元。陳剛昨天還沉浸在致富的喜悅中,今天就背了8萬元債。
吳鎮長:“在我們這個地方在貿易壁壘過程當中受到損失的還有豬鬃生產。29:36 當時這些企業,包括陳剛在內都有些消沉。30:26 我們在那兩年損失了500多萬美元。包括陳剛在內。”
因為急于把貨賣掉,陳剛決定到長春試試。希望通過長春的港口運往俄羅斯再轉口到日本。可這時他的兜里只剩下了500多元錢。為了籌措運費,他開始四處借錢。當時陳剛的親戚朋友們誰也不愿意把錢再借給他。正在他犯難的時候,一直看好羽毛加工生意的表弟,把自己的出租車賣了16000元錢,準備和陳剛合伙干。
陳剛的表弟:“再一個我覺得我哥做這個很有發展前途。因為在我們這邊沒有做這個的。如果能把生意做得更紅火,以后我們都有好處。”
陳剛很清楚如果不成功把貨賣掉,老家再也不會有人借他錢了。抱著最后一搏的心態,陳剛和表弟把貨運到了長春的外貿公司。
陳剛的表弟:“他說你把貨放這兒三個月吧,回頭我們給你找客戶。找到客戶以后幫你處理掉。”
陳剛:“不行,如果說現在賣不出去我好歹手里有點錢把它拉回去,到時候我沒錢了,我的貨就放在這里了,不來拉了。我這個貨好歹還能處理個幾萬元錢。最簡單的思想,至少不能丟了。”
陳剛的長春之行就這樣以失敗告終,他最后的希望也落空了。
陳剛:“我當時就不想回來。”
陳剛妻子:“他打電話跟我說,這回我做生意賠了,怎么辦?你怪不怪我。”
陳剛:“我老婆說,回來吧,你要去討飯的時候我后邊拿根棍兒,跟你一起去討飯。”
從俄羅斯轉口日本的路走不通,陳剛只能把貨運回家,放在倉庫里。雖然不甘心,但迫于生活壓力,2000年底,陳剛一個人回到浙江的工廠繼續打工,還債。誰也沒想到,陳剛這一去竟遇到了一個改變了他命運的人。
陳剛:“工作了差不多快3個月的時候,老板給我介紹了一個美籍華人,他以前也是做紡織品的,他是做庫存的,就把我的貨介紹過去,說白了也是我的運氣好。”
這個美籍華人是專門賣服裝庫存的。經過陳剛老板的介紹,陳剛希望通過美籍華人把貨賣出去。這些面具2000年與日本人的定價在5元一個,時隔一年這個價格已經偏低,為了把它們銷售出去,陳剛又主動給每個面具降價五角人民幣。三個月后,他的貨陸續銷售出去了。
陳華:“當時他來的時候看的是面具吧。還有嗎?有的。就是這種顏色嗎?日本的是原色的。日本人喜歡的都是劍和球 是在家里做裝飾品的。對他來說不虧還能賺點錢,后來美國人又幫他聯系了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幫他聯系到其他客商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大部分都是他幫助介紹的。”
美籍華人不僅幫助他賣出了庫存,還幫他介紹了幾個專門賣節日消費品的客戶。2001年,陳剛又回到老家繼續做他的生意。目前他每天都要花三四個小時與技術人員一起設計不同的面具。
西方國家,不僅在圣誕節,萬盛節,復活節等節日的聚會上有戴這些羽毛裝飾品的習慣,就連平常家庭聚會上,這些羽毛飾品也是很常見的玩具。它是在超市里長年供應的產品。2002年開始陳剛轉變了生產方向,主要生產羽毛的節日用品。這一轉變讓他的廠子在2003年的產值達到了600萬元。
就在陳剛春風得意的時候,他發現周圍地區出現了五六家廣州加工廠。這些南方廠家也看好這里的資源優勢,紛紛來這兒投資。
吳鎮長:“前幾年來的比較多,據我了解有五六家,都想在我們這個地方辦廠。”
因為羽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大。競爭者的到來一開始并沒有讓陳剛感到緊張。直到在陳剛的廠子里發生了一件大事才讓他體會到競爭的壓力。2003年4月的一個早晨,陳剛接到電話,廠子里的五十多位工人消失了。
工人:“當時是深圳老板來人招工。那邊工資高,生活待遇比這好。在潢川,廠子大嗎?大。”
離陳剛不遠的潢川縣有一家工廠開工,每月開出的工資比陳剛高400元。許多工人都被吸引了過去。這時陳剛正在趕制一批出口到美國的貨物,價值100多萬元。如果在三個月內不能交貨,陳剛就要支付30多萬元的違約金。而走了的這些工人都是熟手,在短時間內找到同樣熟練程度的工人是不可能的。陳剛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些人再搶回來。
工人:“我們陳老板說,以前條件不好,現在廠子條件好了,住宿、吃飯都好了,工資也比以前高了。我們主要還是覺得這里離家里比較近,方便。就回來了唄。”
要想吸引這些工人回來,光靠漲工資,陳剛是競爭不過財大氣粗的南方工廠。這時,十分了解本地人生活習慣的他想到了一個有吸引力的辦法。一個星期后,原先跳槽的工人開始逐漸回來了。
工人:“吃住便宜,而且隨意。”
這些羽毛加工廠里的工人95%以上都是農村婦女。她們除了在工廠做工外,更主要的任務是料理田地和操持家務。允許工人農閑請假是陳剛不得已的辦法。光用這招是不能長期跟南方工廠競爭的。考慮再三,陳剛采取了一個更靈活的方法。他除了在工廠里生產較復雜的產品外,把簡單的工作讓農戶帶回家里做,驗收合格后出口。
農戶:“我們一天能撕一斤毛,值5元錢。就是沒事的時候撕,有農活的時候就做農活。”
今天是我們采訪的最后一天,陳剛有些著急,農戶送來的5月19日要出口到美國的4000把扇子質量出了問題。
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方法雖然可以解決缺少工人的狀況,但是產品質量無法保障成了一直困擾陳剛的問題。看來隨著羽毛加工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陳剛還要面對很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