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3/3 9:21:00 來源:科技部 閱讀數:
近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海洋漁業與灘涂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現代工程化養殖設施優化與養殖技術示范”課題順利通過專家驗收。課題組在國內系統性開展了海水工程化養殖設施設備、技術產品、工藝參數等方面的研究和研制工作,通過五年的聯合攻關,取得了多項技術創新,并在多家企業進行了應用示范和輻射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首次完成了我國海水養殖設施裝備水平的普查。課題組對全國沿海地區對蝦和鲆鰈類養殖企業進行了養殖設施設備的普查,總結分析了我國海水養殖場家所配備的養殖設施種類、型號、運行參數、使用效果、使用率、投資額、設備擁有率等數據,掌握了我國陸基海水養殖產業工程化裝備現狀,為產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參考數據。
?。?)確定了對蝦和鲆鰈類養殖品種的生存安全和適宜生長的水質因子指標。首次在國內系統查明了鲆鰈類和對蝦養殖品種的生存安全和適宜生長的水質因子指標,包括溫度、鹽度、溶解氧、pH值、亞硝酸氮、氨氮等因子的適宜范圍、最適范圍、極限范圍以及半致死濃度等參數,為優化養殖工藝、研制自動化水質在線監測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3)研發了一批適于工程化養殖的實用技術和設施設備。課題突破了水產口服疫苗和五聯疫苗的制備工藝,為加快疫苗的實用性、產業化開發奠定了基礎;創建了“SZ膠體復合物+水質凈化菌”的新型生物掛膜方法,將循環水養殖系統的掛膜時間從傳統工藝的30多天縮短到5-6天;研制開發了自動投餌機、工廠化養殖池水面污物清除器、萬噸級養殖廢水處理裝置、水質在線檢測設備、溶氧自動調控儀、便攜式細菌總數檢測儀等多種配套設施設備,實現了系統的技術集成、設施耦合和自動化控制,優化了養殖工藝參數,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工程化養殖技術水平。
?。?)建立了工程化養殖疾病防控技術體系和遠程會診服務平臺。圍繞鲆鰈魚類、對蝦的病毒性、細菌性、寄生性等重要疾病,研究建立了以微生態制劑、專用中草藥、高效抗菌素、病原檢測試劑盒為主體的工程化養殖疾病防控技術,構建了包括海水養殖病原庫、病原檢測技術、疾病遠程會診系統在內的疾病防控公共服務平臺,為提高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減少病害損失,為整體上提高養殖效益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遠程會診中心站的建立,為下一步建設黃渤海區域遠程會診網絡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系統性完成了技術集成和大規模示范推廣工作。課題組完成了對核心示范企業165000 m2養殖面積的建設和改造工程,集成上述研發的多項技術和設施設備,配套建設了化驗室和水族實驗室。課題組建成的“篩濾+生物凈化”大型養殖廢水凈化系統,鲆蝶類養殖廢水凈化能力達到50000噸/日,再次利用養殖海參每年達400公斤/畝;循環水系統水處理能力400m3/h,大菱鲆產量達24.3kg/m2。同時,在工程化養殖對蝦方面,南方單產達到9kg/m2,北方達到4.3kg/m2。上述養殖設施化程度和養殖成果均為國內領先水平,并形成了相關的養殖工藝規范。課題組累計進行的技術輻射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增產增收效益4~5億元,為實現海水養殖的節能減排、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保護近海生態環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