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2/17 14:39:00 來源:中國畜牧網 閱讀數: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三次全會精神,切實加快廣西現代水產畜牧業發展,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我們比較詳細地分析了加快廣西現代水產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廣西水產畜牧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全區水產畜牧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及基本對策。
國內外水產畜牧業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加快發展水產畜牧業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基本趨勢。對比這個客觀要求和基本趨勢,廣西水產畜牧業差距較大,形勢逼人。從國際上看,廣西水產畜牧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大,我們必須奮起直追。以畜牧業為主是歐美農業的顯著特點。荷蘭、新西蘭等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的比重達70-80%以上。相比之下,廣西相差35-55個百分點。從國內情況分析,廣西與先進省份的差距也很大,我們必須加快發展。2009年,廣西畜牧業產值占大農業的比重為34.1%,而早在2004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的比重超過45%的就有西藏、四川、青海等省區。水產方面,福建、浙江等省的漁業年產值超過600億元,是廣西的3倍以上。從區內情況看,我們必須科學發展。廣西水產畜牧業產業結構很不合理,一二三產的比重為53:25:22,加工、服務業發展滯后;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實現廣西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富民強桂”,客觀上更需要加快發展水產畜牧業。第一、夯實廣西現代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水產畜牧業責任重大。養殖業是現代農業的產業基礎,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廣西“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廣西農民人均收入要達到8000元。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夯實現代農業基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第二、優化廣西整體經濟格局,振興二三產業,水產畜牧業不能“掉鏈”。目前,全區三次產業結構為 16.9:48.5:34.6。而水產畜牧業一二三產的比重為53:25:22,差距明顯。我們不能在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軌道上“掉鏈”,拖全區后腿。第三、推動廣西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實現“富民強桂”,水產畜牧業不能“掉隊”。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富民強桂”的戰略目標。水產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產業基礎,實現“強桂”和“富民”,不能沒有水產畜牧業這個基礎。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打牢基礎,拓寬渠道。否則,我們就會“掉隊”。第四、建設北部灣經濟區,擴大廣西同港澳臺、東盟的合作,水產畜牧業不能“抹黑”。廣西與東盟以及港澳臺地區、周邊省區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合作將日益頻繁。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趕上了發展的黃金期。我們不能因錯過這個機遇期,給廣西“抹黑”。
可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和實現“富民強桂”都必然要求廣西加快現代水產畜牧業的發展。而經過研究分析廣西水產畜牧業的發展現狀,使我們認識到,加快發展廣西現代水產畜牧業,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并存。
從有利因素看,加快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有堅強的組織領導保障;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堅實的產業基礎。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十一五”期間,廣西水產畜牧業良種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逐步優化。2006-2009年,肉類總產量、水產品產量均排在全國第8位,跨入全國水產畜牧大省行列。2010年,預計全區水產畜牧業總產值將繼 2008、2009年后再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88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856億元,漁業產值232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1.67倍和 1.6倍;按產業鏈測算,水產畜牧業養殖、加工和服務業總產值將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113.3億元。
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加快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不利因素也不少: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市場競爭加劇。水產畜牧業存在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主要包括:一是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產品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第三是區位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顯現;四是產業發展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五是抵御風險能力仍比較差。
不利因素能夠使我們居安思危,增強我們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有利因素使我們信心倍增,清晰地看到了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的光明前景。
“十二五”時期,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強農惠農政策。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將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成強勁型產業;在加快養殖方式和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將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成名副其實的現代農業基礎產業;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將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成為廣西經濟格局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做優做特上下功夫,將廣西水產畜牧業打造成優勢產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上下功夫,將廣西水產畜牧業打造成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產業。
具體目標是:到2015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實現350萬噸,年均增長5%;肉類總產量實現533萬噸,年均增長6%;按統計局口徑,全區水產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030億元(即“雙千億元”),年均增長8%,占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0%以上;按產業鏈測算,水產畜牧業養殖、加工和服務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水產畜牧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約占1/3;飼料工業產量達到900萬噸,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一二三產比例從目前的53:25:22調整到45:28:27。
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我們將采取“緊扣一個主題、走出一個誤區、依托四大動力、打造三大平臺、落實四項措施”的“11434”基本對策,即:
1、緊扣科學發展觀這個主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全面準確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加快推動水產畜牧業科學發展。
2、走出認識誤區。根本扭轉長期以來將水產畜牧業作為大農業“副業”的觀念,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樹立抓水產畜牧業就是抓農民增收、抓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
3、依托四大動力。第一、調動人才創造力。第二、發揮政策推動力。第三、增強科技帶動力。第四、培育產業化牽動力。
4、打造三大平臺。第一、打造項目工程平臺。“十二五”期間,我們決定實施“123工程”,即:通過水產畜禽良種工程建設、動物防疫、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中低產池塘改造、漁港建設和漁民轉產轉業、遠洋漁業及南沙外海域漁業捕撈生產、特色水產畜禽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建設、水產畜牧產業園區建設、草地保護開發、養殖業節能減排治理污染等十大項目建設投資規模突破1000億元,實現養殖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養殖、加工和服務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的目標。第二、打造園區經濟平臺。規劃建設以中國-東盟現代農業科技合作園區為代表的一批集科技研發、試驗示范、科普展示、加工流通、休閑觀光、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現代水產畜牧業產業園區和示范區。第三、打造開放合作平臺。以產業園區、物流中心建設為平臺,加快建設面向粵港澳和東南亞的水產畜牧產品生產基地;全面加強與東盟各國漁業合作,發展遠洋捕撈和休閑漁業。
5、落實四項措施。第一、加快結構調整,挖掘產業發展潛力。按照“一穩、二擴、三改” 的思路,即穩定生豬、家禽主導產業,擴大水域養殖面積、擴大山地養殖面積,改變品種結構、改變養殖方式、改造低產池塘,做好山上和水上養殖“兩篇文章”,向山地、水面要面積、要產量、要效益。第二、大力發展特色水產畜牧業,提高養殖質量和效益。第三、著力推進“接二(產)連三(產)”,形成經濟新格局。第四、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