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2/14 13:41:00 來源:英國國際豬網 閱讀數:
核心提示:最近的漲風不斷,近來馬來西亞最熱的漲價課題,非豬肉漲價莫屬了。筆者曾認識一些靠養豬為生的朋友,與他們交往及一些閑談中,了解到一些豬價的起因。
從一只小豬養至售賣豬肉的過程,有著四個“關口”。一曰:豬皮(養豬者)、二曰:豬商(向豬農取豬者)、三曰:豬販(售賣豬肉者)、四曰:消費者(買豬肉者)。這四個“關口”有著唇亡齒寒,息息相關的連鎖影響和效應。
養豬者對飼料的漲價,不得不調高豬只的銷售價格,一批小豬養至能售賣階段,除了需付出飼料費,工人費,豬欄清潔費等。有時還要面對豬只死亡的風險,如遇到瘟疫襲擊,氣候及環境影響,或處理欠佳,更會遭遇巨大的損失,讓豬農血本無歸,傾家蕩產,聞名喪膽的“立百病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豬商向豬農訂購豬只,需付出高昂的運輸費及捉豬費,一旦豬只運抵屠宰場還需支付工人的殺豬費等各項開支。一只重一百公斤的豬只經宰殺后,除去一部分豬的內臟及一些不必要的“雜物”,豬只的重量從而減輕,豬商也不得不調高銷售價了。
豬販面對豬農豬商各項的開支調高豬價,向豬商取得了昂貴的豬肉,也不得不向消費者“下手”提高售賣價格,有時也不敢取太多“貨”,以免賣不出時,將過時的肉拋棄,蒙受虧損。
最終的“受害者”就由消費者來承擔了,他們憑著豬只“三大機構”的經營策略,不得不加重負擔吃貴肉了。曾幾何時,政府準許入口豬肉,鼓勵人民采購,但入口豬肉的肉質有限定,某些肉質是禁止入口的,同時冷凍豬肉的期限也或許會影響消費者對肉類的新鮮感,產生質疑,人民未必響應。
綜觀上述所謂“名正言順”的起價基因,受害的消費者來個南轅北轍“反其道”,也許將有所改善,減輕吃貴肉的擔子,也或許從此對吃豬肉滅絕。
所謂“反其道”,簡單的說便是不吃豬肉,改吃別的肉類,到時豬販生意受挫,或許改行另謀他業。少了豬販登門,豬商不敢再向豬農訂購大批豬只。豬商的少訂量,也導致豬農不敢飼養大量豬只,沒有銷路而關門大吉。對經營豬只行業的“三大機構”,頓時產生的連鎖效應將蠶食吃豬肉的風氣而逐漸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