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2/11 8:15:00 來源:甘肅日報(蘭州) 閱讀數:
新春前夕,山丹縣清泉鎮清泉村南山畜牧綜合養殖合作社科學飼養的500多頭商品肉牛,個個膘肥體壯,屠宰了100頭供應市場,色鮮質嫩的牛肉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記者在清泉村采訪時,村黨支部書記趙世君的手機不時響起,大多是訂購新鮮牛肉的。今年43歲的趙世君,已經連續當選了三任村黨支部書記。鄉親們評價:他有思路、有點子、有門道,跟著這樣的致富能人建設新農村有奔頭。
當初趙世君籌建畜牧綜合養殖合作社的時候,村里不少人都有顧慮,老年人還善意地告誡他:“小伙子,種田養牛我們的教訓太沉重了,你別想得太簡單了。”
趙世君有自己的想法:傳統的肉牛養殖成本較高,飼養育肥周期長,出欄商品率不高,辛苦一年賺不了多少錢。要想增收致富,必須采用新的方式和科學技術,實行工廠化規模飼養育肥。于是,他開始謀劃養牛循環經濟圈的藍圖:種植光照充足的綠色生態天然牧草,既可降低成本,也能增加產量;興建科技含量較高的沼氣工程,利用牛糞發酵轉化為新型能源,既能照明又能做飯炒菜,沼渣、沼液肥田的綜合效能比化肥還要高。
說干就干,趙世君自籌資金1200萬元建成了現代化的養殖場。這一標準化綜合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在閑灘荒地上,遠離農家庭院,既不占用耕地又不影響農民的生活環境;養殖場里,8座鋼屋架養殖設施排列得整整齊齊,既充分采光保暖,又注重技術調控,使西門塔爾、夏洛萊等優質良種牛犢在恒溫狀態下發育生長;良種引進、飼料加工、生產流程、防疫治病等體系完善配套,每頭育肥牛戴著象征“身份證”的健康耳標,采用由作物秸稈及玉米、油粕、菜粕配置加工的高品質飼料,用電腦監控飼養育肥,實現了圈舍暖棚化、飼料營養化、防疫程序化,提高了出欄率。
養殖示范基地的“牛氣”越聚越足,鄉親們紛紛前來參觀,并贊嘆:“肉牛住著鋼架房,吃的全是營養餐;耳朵戴著明信片,六腑健康賺大錢。”
趙世君的介紹更讓鄉親們大開眼界:牛多肥多、肥多糧多,秸稈青貯氨化、養牛過腹增值,促進了養牛循環經濟的發展;夏洛萊、西門塔爾等良種肉牛實行科學飼養育肥,肉質細嫩鮮美,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帶動擴散,提高了產業化的經營優勢。這種循環聯動的綜合效應,使鄉親們紛紛申請加入綜合養殖合作社,形成了小群體、大規模的產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