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20 11:24: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只要有恒心堅持,用心去做事,就一定會有收獲的。”前不久,身患殘疾的山東省桓臺縣邢家鎮張茂村42歲女牛倌伊紅,在總結自己13年飼養奶牛的經驗時告訴筆者。伊紅說:“除了耐心堅持,還得要做個有心人,邊養邊學,邊學邊養,并要不斷更新自己的養殖思維,勇于改進。”最讓伊紅記憶深刻的當屬她“三遷牛舍”的經歷。
伊紅最初是在自家院子里養牛,那時,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買兩頭奶牛花費的一萬八千多塊錢,也是父親幫忙借的。“那時啥也不懂,最害怕的是把牛養死了。”她抓住一切機會學習飼養技術,每次獸醫來給牛看病,她都會認真觀察每一步驟,并進行詳細記錄、總結,她還購買了許多科技養殖的書籍,并向他人虛心求教,經常在牛圈里一待就是半天。靠著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理論實踐的豐富,最終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飼養技術。
勤奮耕耘和妥善經營,一年下來伊紅獲得了不小的收益。正當家人為初見效益而高興的時候,伊紅卻決定把剛剛獲得的一點積蓄繼續投資,再建牛舍,擴大飼養規模。
“當時牛棚建在家中,規模很受限制,并且牛舍的氣味也影響到了街坊鄰居,所以,必須得重建牛舍。”伊紅在村里承包了5畝半土地,建起了一個相對寬敞的養牛場,進行了牛舍的第一次搬遷。后來隨著養殖規模的繼續擴大,這個養牛場又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2000年,她在附近的吉托村利用一個20多畝的廢棄窯灣,建成了一個規模化的養牛場,進行了第二次搬遷,繼續開拓自己的養殖致富路。
但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伊紅又逐步認識到,光有規模是不夠的,傳統的養殖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而現代養殖技術既省時又省料,飼養成本也大大減少。但自己的養牛場在建設時并沒有考慮到發展現代養殖,基礎設施非常不完善。于是,伊紅決定“三遷牛舍”。2008年,經過考察,她選擇了后諸村一處基礎建設完善的養牛場,采取租賃的形式,用別人的養牛場來發展自己的養牛事業。
如今伊紅的養牛場安裝了攝像頭,新上了自動喂養機,初步實現了現代化養殖,并建起了沼氣池、飼料青貯池,每天養牛場能產奶近兩噸,實現年銷售收入200多萬元。成功后的伊紅沒有忘記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致富,她以養牛場為依托成立了殘疾人扶貧基地,通過雇用殘疾人和發展殘疾人養殖戶,輻射帶動周邊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39名。
她還帶頭成立了巨鑫奶牛合作社,組織起附近的養牛散戶“抱團”闖市場。養殖戶紛紛把自己的奶牛“全托”到伊紅的養牛場,統一飼養、統一管理、統一售奶,“這樣我們既壯大了力量,又提高了自己的話語權,又使養殖戶們收到了益處,很受大家的歡迎。”伊紅高興地說。
如今伊紅正籌劃著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現代化牛舍,新上一套國際上先進的TMR機,實現全混合日糧飼養,走精細化喂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