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20 10:50:00 來源:汴梁晚報 閱讀數:
一排排鐵籠子里,400多只銀黑狐、狼狐、貉子在各自的籠子里號叫,難聞的氣味充斥著一個一畝大的院落。1月15日,在蘭考縣爪營鄉范寨村一處廢棄的蔬菜大棚內,一位40多歲的農家婦女在籠子旁忙碌著。就是這位在鄉鎮機構改革中被分流的農家女霍佩菊,憑借自己的毅力和干勁,從分流后的困惑走到特色養殖致富路上。
2005年,和許多鄉鎮機構工作人員一樣,經歷了鄉鎮機構改革后的分流,霍佩菊離開自己干了10多年的計生工作,分流回到谷營鄉辛集村的家中。起初,霍佩菊感到無比困惑,丈夫沒有說什么,只是多了些安慰,可左鄰右舍的閑言讓她無法承受。面對現實,她決定出外打工,自己創業。走上出外打工之路,她才發現自己的年齡和知識已經不占優勢。嘗試了一段艱辛的打工生活,在家和孩子的牽掛下,霍佩菊回到家中。回到家后,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在霍佩菊心里不斷升騰,她開始尋找致富信息。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從自己收集的致富信息中看到鄰縣東明有人養狐貍發了家。在和丈夫商量過后,她獨自一人來到山東省東明縣學習狐貍養殖技術。
2008年,學到一些飼養技術后,她回家籌集了兩萬多元錢,買回30多只小狐貍開始喂養。技術欠缺,她買來相關養殖的書籍自學,不懂的地方,她就跑到東明縣去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喂養狐貍取得了成功。也許是每個成功人士在創業之初都要經歷的一些磨難,當她養狐貍取得成功后,金融危機卻突然來臨,狐貍銷售行情不佳、效益差。沒有氣餒的她反而更加專注,相信自己瞅準的路子不會走錯。
如今,已經成為狐貍養殖能手的她談起養殖經來頭頭是道:“狐貍好飼養,不生病,皮毛屬于無靜電皮毛,現在銷售行情很好,每只都能獲利500多元以上。”看著這些已經養成并開始出售的狐貍、貉子,她興奮不已。在她飼養場“打工”的丈夫拿著一張表格,記錄著狐貍交配的日期、編號、品質和預產期的同時,也風趣地對記者說:“現在俺是在職人員給分流人員打工,真是有些想不到啊!”
走上特色養殖路的霍佩菊也不忘幫助別人,如今,在她的幫扶帶領下,很多村民也開始走上這條特色養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