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1/1/11 13:51:00 來源:中國養殖網 閱讀數:
在近日開幕的中國冬至阿膠膏滋節活動現場,世界著名環境科學專家、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曲格平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我國著名藝術家黃胄的群驢圖捐贈中國阿膠博物館。曲格平表示,與群驢圖同樣彌足珍貴的是日益萎縮、甚至頻臨滅種的五大*優良品種驢資源,加強驢資源保護不僅是保證國藥阿膠世代相傳的需要,更是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達到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惠農之舉。
優質驢存欄量銳減
我國很多地方農民素有養驢傳統,但過去多為役用,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驢存欄量逐年減少。據國家1991年~2007年農業統計年鑒顯示,驢存欄量已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1100萬頭,下滑到730萬頭,而且以每年3.5%的速度下降,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驢數量將不足200萬頭,如不加以保護,優良種驢將消失,品種資源將出現嚴重退化。
這幾年,由于種公驢質量出現退化,配種難、育肥難等問題制約了驢數量增加,農民養殖效益持續提高,驢產業急需扶持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給予技術支持。
驢存欄量的逐年下降,對依賴驢皮作為主要原料的阿膠產業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如何激發農民養驢的積極性、提高農民養驢收益,從而保證驢皮供應、確保阿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阿膠企業面前一道棘手的難題。
驢產業發展需要新模式
事實上,毛驢無疫病、養殖風險小、成本低,飼草就地取材等個體化養殖優勢,已經為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和地方政府所認識。曾經到內蒙古等地考察過驢產業發展狀況的農業專家提出,在內蒙古巴林左旗一戶農民養殖五六頭驢,不耽誤農活,一年就能有六七千元收入。山東東阿阿膠與當地共同啟動的肉驢深加工項目,一年將給農民帶來1億元收入,給這一傳統養殖業帶來了新希望。
東阿阿膠總經理秦玉峰透露,從2002年開始,東阿阿膠實施“以肉謀皮”策略,大力打造上游烏頭驢養殖產業,通過基地公司和驢產業研究所向當地農民提供種驢和成熟的養殖技術,并負責回收活驢。通過幾年的實踐,他們建立了在“以肉謀皮”戰略指導下,尋求以市場為導向的與農民、政府、當地企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的運作新模式。
2008年底,東阿阿膠在已建13個原料基地基礎上,又與甘肅省慶陽市政府簽訂了50萬頭商品驢產業基地項目合作協議。他們計劃在2011年前,建成集活驢屠宰、驢肉分割加工、驢皮驢骨精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到2014年,該市驢飼養量達到50萬頭,年出欄商品驢16萬頭。
目前,東阿阿膠在所有基地免費為農民提供養殖技術、養殖信息、技術服務,以高于市場價收購成驢。在東阿阿膠“以肉謀皮”戰略引導下,一個惠及30個民族農牧民的百億商品驢產業帶,正在內蒙古赤峰、新疆岳普湖、遼寧阜新、甘肅高臺、云南大理等邊貧地區隆起。
如今,東阿阿膠掌控了國內90%的驢皮資源,從根本上解決了原料供應問題,同時,有了優質驢種和養殖標準,驢皮原料質量更加有保障。
科技注入提升驢產品價值
云南現代驢產業的發起者、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孫學明認為,“驢全身都是寶,下游產品豐富。只要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帶動,驢產業一定可以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大產業。”
針對目前驢產業萎縮現狀,孫學明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相關技術的科研攻關,切實解決農民養殖育種難、配種難、疫病防治難、快速育肥難等問題。通過對驢肉屠宰分割標準、驢肉保鮮工藝、深加工工藝的研究,推動企業對驢肉、驢奶產品升級換代,高科技的植入一定會讓驢的價值遠遠高于現在。各地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法規,建立現代化的規范屠宰模式,禁止私屠亂宰,用集中收購價體現驢的價值,激發農民養驢積極性。
以東阿阿膠為例,為充分利用已有的驢資源,該公司進一步拓展產業鏈條,大舉進軍驢肉加工業。據悉,東阿阿膠成立了全國首家毛驢研究院,并制訂了全國首部冷鮮驢肉分割標準,建立了3個驢肉加工廠,推出了高端食品天龍八部、休閑驢肉粒等10余個驢肉產品。業內人士表示,東阿阿膠大手筆盤活驢市場的舉措,不僅貫通了農業、加工制造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同時為阿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一個可復制的成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