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2/20 10:56:00 來源:廣西日報 閱讀數:
漢堯的六畫山雞、五福的龍灘珍珠李,當明的大果山楂……這些曾在天峨縣農村很不起眼的農產品,經過當地黨委和政府的精心培育,近年來成為了當地響當當的支柱產業,山雞變為“金鳳凰”,野果成了“香馞馞”。今年,這三大產品先后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從過去的小打小鬧,到現在的支柱產業,再到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天峨縣的特色產業在一次次嬗變中實現了質的飛躍。”12月初,天峨縣委書記蘇志宏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位于桂西北邊遠山區的天峨縣,由于與貴州交界,常被人稱為廣西“省尾”。龍灘水電站建設前的上世紀末,全縣財政收入只有2000多萬元,經濟發展十分滯后。但天峨生態保護良好,擁有高達86%的森林覆蓋率,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條件得天獨厚。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來,天峨縣依托龍灘水電站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增加農民收入。2007年以來,該縣將龍灘水電站建成發電所集聚的財力,優先發展交通,先后投資26億元修建公路,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為經濟跨越發展提供先決條件。同時,該縣通過整合部門資金,對特色農業項目開發予以扶持,全縣先后投入特色林果業和特色養殖業的資金達600多萬元。目前,全縣種植特色水果16.8萬畝,成為我區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之一。天峨龍灘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分別從幾年前的幾百畝迅速發展到3萬畝和兩萬畝;六畫山雞飼養量從幾萬羽發展到現在的160萬羽,特色農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八臘瑤族鄉麻洞村漢堯屯,無疑是該縣狠抓特色農業生產*的受益者。漢堯屯是個人均耕地不足0.5畝的山村,2001年,以村民呂昌發為首的幾位村民看到市場上“野味”很吃香,于是決心發展本地六畫山雞,并建起了全縣第一個六畫山雞養殖場。經過幾年時間的摸索,村民們養殖山雞獲得成功。在他的帶動下,附近村民逐漸養起了山雞,但養殖規模一直小打小鬧,不成氣候。2007年,該縣在開發特色農業時,發現這一農民首創的意識極富市場潛力,便因勢利導把飼養六畫山雞作為一個特色產業來打造,大力推廣規模化養殖。到目前,全縣山雞養殖達160萬羽,產值超過1億元。
如果說天峨六畫山雞、龍灘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從小打小鬧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是天峨特色農業一次飛躍的話,那么申請并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則是實現品牌戰略突破的一次跨越。
為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打造地方特色農業品牌,2009年以來,天峨縣針對農產品經營規模小、生產方式不規范、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銷售渠道不暢和效益不明顯等情況,加大培訓力度,規范生產方式,提升產品質量,并著手地理標志申報工作。
僅山雞養殖,自2009年以來全縣就投入100多萬元資金,對全縣100個山雞專業養殖戶的養殖場舍進行改擴建,推行標準化生產,避免人禽共住,畜禽及多種家禽混養。同時對衛生、防疫以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都作了嚴格規范,確保產品質量且保持地方特色。全縣建立地理標志水果標準化生產基地12個,通過基地帶動面上生產發展,制訂地方生產技術規程8個,建立宣傳專欄18個,農藥專柜12個,化肥專柜15個,發放宣傳資料兩萬多份,舉辦培訓班298期,培訓1.8萬人次。
六排鎮仁頂村三腳屯村民楊芳毅,是該縣第一批嘗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養殖山雞甜頭的農戶。今年年初,楊芳毅和村民們參加畜牧部門舉辦的培訓班后,投資兩萬多元新建一個500多平方米山雞養殖場舍,擴大養殖規模,并按照技術規范養殖山雞。“養出的山雞不論外觀還是品質,都得到明顯改善,每只山雞的售價比過去高出10到20元。”楊芳毅介紹說,今年以來,他出售商品雞、雞苗達1.5萬多羽,純收入3.8萬元,年收入比過去翻了兩番。
而在龍灘珍珠李的發源地八臘鄉五福村常里屯,當年村民們無心栽培的野果,如今已成為當地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全屯40戶種植龍灘珍珠李1000多畝,僅此一項每年戶均增收8000多元。自2006年來,該果品最早發現者、村民崔德軍已連續4年實現年收入15萬元。2007年,崔德軍用賣野果掙來的錢建起了一棟三層的“水果樓”。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像崔德軍一樣靠賣水果建起的樓房就有300多棟。
“農業部專家到天峨現場核查,最后,24位專家在北京一致舉手通過。”提到第一次出手就拿到3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天峨縣縣長韋桂元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據他介紹,目前天峨縣已經全面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化種養,使之形成地域整體優勢,讓農民在規模化和品牌化扶持下,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增值效益,這將是全縣“十二五”一項重要工作。天峨的特色農業正向品牌農業大步跨越!(韋繼川 牙 剛)
● 短 評
品牌需要傾力扶持
全區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但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為數不多。天峨縣的經驗告訴我們,把特色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進而培植其成為一個叫得響的品牌,需要當地黨委和政府獨具慧眼、精心組織、真心投入和傾力扶持。
獲地理標志的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
有人說農產品地理標志是地方經濟發展快車,也有人說地理標志是名特優產品的“保護傘”,更有人說,這是埋在土里的“黃金”。但無論如何,從特色產業到支柱產業然后培植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這個嬗變的過程,其實也是抓好農民增收的過程。很多地方抓特色產業時,苦于找不到切入點,殊不知這個點就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特色之中,“黃金”就埋在腳下。從紛繁的所謂的特色中善于發現,善于呵護和扶持,這個過程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別的傳統產業和生產方式帶來一定沖擊。但應該認識到,做好品牌,無疑是給這些特色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持續發展空間,給農民增收帶來更大希望,也給農業產業發展注入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