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观看色-国产在线观看一区-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色老板在线影院

歡迎來到 畜牧家禽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鄭重申明 | VIP服務 | 加入收藏 | 網址導航 | 農業網

畜牧家禽網首頁 >  資訊中心 >  行業動態 >  青海:合作社經營創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

青海:合作社經營創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

畜牧家禽網  時間:2010/12/14 13:42:00 來源:千龍網 閱讀數:

     近年來,青海省在全省牧區試點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經營之路,取得了草原減人減蓄、保護生態環境和畜牧業生產效益提升,牧民增收致富的多重效益。專家表示,合作社經營是在畜牧業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基礎上的體制創新,符合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要求,值得在廣大牧區推廣。

  一、合作社改革收獲多重效益

  作為我國主要的畜牧業發展基地之一,青海省擁有4.47億畝可利用草地資源,面積居全國第四位。然而,青海省畜牧業發展水平卻非常落后,單純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模式造成過度放牧現象嚴重,草場退化,牧民增產不增收,威脅作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的生態安全。

  2008年,青海省首先在純牧區的7個村進行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改革試點。2010年又在全省6個民族自治州選取30個村作為示范村,300個純牧業村作為啟動村,建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通過草場、牲畜、飼草料地等生產資料作價入股,將原有的生產資料以股權方式轉變為投資性資產,同時通過在合作社從事畜牧業等生產獲取報酬,將富裕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

  青海農牧廳畜牧處處長馬青德說,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與其他合作社有本質的區別,它不僅僅是一種農民自發組建的經營性組織,而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改變。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定的牧民承包草場不變的前提下,它集中了生產資料,適應了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要求。規定每個村只能成立一個,由參加的牧民投票選舉產生合作社理事、放牧員等,實行集體規模化生產。

  據了解,青海省實行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試點的地區,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實現了減人減畜、生態保護、畜牧業效益提升等多重效益。最早試點的7個村共核減牲畜30260個羊單位,完成了超載牲畜的核減任務,2010年試點的330個村中有170多個村核減任務達標。此外,試點村牲畜品種和畜群結構得到優化。通過引進種畜繁育、淘汰劣質種畜等舉措,有力推動了藏羊本品種選育、牦牛復壯和半細毛羊改良工作。通過加大非生產畜出欄、提高母畜比例等舉措,畜群結構進一步優化,試點村母畜比例由試點前的51.4%提高到57.2%。其中海西州天峻縣通過統一管理、集中飼喂,合作社成立當年,冬羔個體均一,雜色率下降10個百分點,平均出生重3.57公斤,統一管理的畜群母畜比例達到80%,比上年提高35%。

  生產方式的轉變導致畜牧業生產效益顯著提升。各地區通過分類組群、發展非生產畜、育肥羔羊等舉措,畜群周轉速度進一步加快,畜牧業效益顯著提高。其中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哈乙亥村,2009年繁活仔畜1.24萬頭(只),較試點前增加1365頭(只);出欄牲畜1.54萬頭(只),較試點前增加4829頭(只);實現畜牧業產值456萬元,較試點前增加250萬元,增長1.2倍。在減人減畜的前提下,由于效益提高,牧民收入反而持續穩定增加。2009年,試點村人均收入4442元,較2007年增加1261元,增長39.62%。

  二、生態畜牧業發展實現四個轉變

  專家認為,兩年的試點工作證明,青海省生態畜牧業走合作社經營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功,打破了傳統草地畜牧業發展時期分散經營給生產力帶來的束縛,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四個轉變。

  一是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從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的趨勢明顯,牧區以組建合作社為載體,通過開展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探索出草地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步由單家獨戶經營向聯合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的有效模式。在此基礎上,逐步向全省牧區883個村推廣,其中2010年建設330個村,通過草地、飼草料地、牲畜等生產資料優化組合,改變了牧區傳統家庭分散經營占主體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畜牧業生產潛力得到有效挖掘。

  二是畜牧業組織管理方式發生了轉變。為提高牧民群眾組織化程度,把農牧民組織到農牧業社會化大生產的各個環節中,青海省制定出臺了《青海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辦法》,按照自愿組合、適度集中、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織成立牧民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通過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打破了牧區傳統的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方式,由合作社優化重組,探索和實踐了畜牧業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的組織管理方式,涌現出海西州天峻縣梅隴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海南州共和縣哈乙亥村和元者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等一大批能夠真正帶動農牧民群眾,組織農牧民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統一服務的農牧民經濟組織,為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三是畜牧業增長方式發生了轉變。隨著規模養殖的發展和農牧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為畜牧實用技術推廣奠定了基礎。標準化生產逐步得到推廣,畜群結構進一步優化,各地加大了羔羊、犢牛出欄力度,及時淘汰非生產畜,母畜比例提高近5個百分點,在草食畜存欄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出欄量穩步增長。畜牧業增長方式正由傳統的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四是畜牧業分配方式發生了轉變。探索出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分配模式,過去單純家庭經營按勞取酬的分配舊格局開始發生轉變。牧區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使牧民通過草場、牲畜、飼草料地等生產資料作價入股,將原有的生產資料以股權方式轉變為投資性資產,同時通過在合作社從事畜牧業等生產獲取報酬,形成資產、技術、勞務共同參與分配的新格局。這種勞動、草場、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新模式,優點不僅在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而且還能調動各經營主體的積極性,激發一切有利于畜牧業發展的活力和源泉。

  三、需進一步深化生態畜牧業改革試點

  盡管青海生態畜牧業體制創新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專家表示,這一試點改革仍面臨政策不完善、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相對單一、牧業持續增產、牧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等問題,尚需進一步深化試點工作,并加以推廣。  

  馬青德說,青海省牧區6州天然草場牲畜數量大,草場超載過牧現象較為普遍,實際超載量高達1500萬羊單位。核減超載牲畜是生態建設的重點,也是合作社經營的初衷。但由于目前缺少草原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開展減畜、以草定畜難度較大。而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明年起,在青海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這項機制從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牧業發展入手,重點提高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創造性,被很多業內專家稱為是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馬青德認為,青海應認真研究政策導向,將合作社改革與補償機制相結合,推動合作社建設在全省牧區范圍推廣。

  針對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相對單一的問題,青海省農牧廳廳長曹宏說,牧民參加合作社之后,將有大量富裕剩余勞動力,而青海省勞動力轉移就業主要依靠“陽光工程”,加之牧民受教育程度有限,牧區經濟社會發育程度較低,牧民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支持力度,多方面謀劃,多渠道拓展,多領域支持。

  據了解,推進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試點后,部分試點、示范地區雖然在減畜中實現了牧業增產、牧民增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出售超載牲畜作為增產增收的主要來源,這種增產增收是一時性的,建設效果難以有效鞏固。因此牧業持續增產牧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專家強調,青海畜牧業發展必須充分尊重發展規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解決牧業持續增產、牧民持續增收的問題。

畜牧家禽網編輯:

首頁 打印 字體 [ ]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